在古文里面也是什么意思?请帮我举个例子。

2022-03-31 文化 115阅读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之道,安静可以让人修习身体,简朴培养人的德行;若心不清洁则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方向,若不安静不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学习需要有一颗安静清洁的心,知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人若想拥有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人如果不立志就不能够坚持学习。人心纷乱、不节制、懈怠轻慢则不能有能力勉励自己、振作精神;冒险急躁是不能够培养造就好的性情品格的。年岁随着时光的流逝,意志力随着时光而散去,成为被丢弃的落叶枯木,大多是因为不能够与社会联系起来而以用之,那时候只能悲伤难过的守着自己的房子,再等那时候发现后悔了,可是如何再来得及呢?
一激动把上文翻译了。言归正传。
1、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水浒传》
2、又:“先君何罪?其嗣也何罪?”
3、不过,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无士?”-战国策齐策四
4、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学而时习之,不也说乎?”-论语。夫学须静也。
5、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如: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6、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7、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8、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如: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另外,也字也可用于感叹句中作感叹词。例如《史纪·叔孙通传》:“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也字即作感叹词用。也字到了唐、宋时,使用最为活跃。它的语气,不似以前那样强烈肯定,而变为舒缓平落。清张文炳说:“凡文势平平落下,高不太扬,低杀太煞者,用之(也)。”《虚字注释》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别巧妙,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东坡的《酒经》,都以用也字为绝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个,后者用16个。欧阳修曾说:“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而东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今尽载于此,以示后生辈,其词云厂…·此饼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赢也……足以散解而匀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元代陈秀民称“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以上均见元末明初人陈秀民著《东坡文谈录》)。
个人觉得,古代前人使用文字实在是已入通达之境界。采用武侠小说中的表达,已入化境了。
其实“也”这样在虚词方面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写作的人当时的意境,心境,感受;很多时候文字是理性的,但是也可以表达感性的感受,情感。那么“也”、“之”、“焉”等字用心去感受作者,就能明白其使用的妙义,时而用于抒发胸怀,时而用以表达语气,时而押韵以阅人耳目,时而连接上下文把意思更进一步表达出来。慢慢思想体会吧。
共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