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胡学文一以贯之的灰色小说《奔跑的月光》,所聚焦的镜头里也满是荒凉,主角也是陈建斌饰演的一个朴实的西北汉子拉条子。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是他捡回来的媳妇金枝子。
他们的儿子因事入狱了,于是他在三哥的撺掇之下,找到李大头,塞给了李5万元给儿子减刑,然而刑没减,钱也要不回来了。就在他要钱未遂、失望而归的时候。他遇到了讨食的勺子(傻子),勺子一路跟着他回了家。又不想管勺子又怕勺子冻死的拉条子,让勺子在自家的羊圈里睡了一晚。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了。首先来看拉条子跟金枝子,他们的生活几乎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牢里的儿子还等着他们搭救、村里的村长对他们于事无补、村里的三哥告诉他们这就是人生教他们安于现状、警察局的杨警官总是让他喝杯水冷静一下、就连勺子也来他家蹭吃的......
所以电影做了一个有趣的改编:拉条子家从种田变成了养羊,羊羔在电影里一般作为弱势的被宰杀的对象,指向性很强。所以本片的神来之笔就是跟羊睡在一起的拉条子,梦到羊圈里躺着自己,于是自己捅死了“我”,这个“我”还发出了羊的叫声。单凭这一段的递进蒙太奇,这部电影就已经注定了非凡。这是第一个高潮。
本片的第二个高潮出现在片尾,拉条子发现了棉袄里勺子的帽子,于是戴上了帽子的拉条子,发现这个世界也被染上了红色。这里的红色,应该取它在电影里较为抽象的意思——危险。于是当初围着勺子扔雪球的孩子们,如今又围了上来,对着拉条子扔雪球。
整部电影就在这样一个危险的情绪之下戛然而止。所以陈建斌在后来的采访里也说道:“如今的淳朴已经被丢失了,想要回去几乎不可能。”
其次,这部电影在于情绪上的处理,也铺垫得十分到位。从上门找李大头开始,拉条子的做法逐渐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上门,然后是蹲点守着车,然后是上车,最后是撵着车跑、扒到车顶上。从之前的每次被李大头遏令下车,到最后拉条子的自己主动申请下车,他潜移默化地转变着:
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李大头吼一声就乖乖下车的好人、老实人拉条子了,而是死缠烂打的勺子,于是他最后戴上了勺子的帽子。
最后,是来拉条子家认勺子的三个骗子,第一个是在晚上,第二个戴着口罩、第三个戴着头盔......观众几乎可以断定这三个都是骗子,特别是第二个的口罩男,如果能找到王朔演,那就简直超神了。
至于杨警官最后有没有给骗子们通风报信,电影里并没有小说一般清晰,也许是碍于审查的缘故,但是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杨警官两次倒水的不同,第二次她在被拉条子质问是否通风报信的时候,起身倒水,并不打自招地反问:“怀疑谁呢?!”这是代表着正义的警察。
同样的,代表着权利的村长,在家吃完牛肉然后把牛骨头递给了拉条子,并且肆意地践踏着拉条子的尊严。并在勺子走丢之后,质问拉条子是不是倒卖人口赚了钱独吞。代表着权利的村长近乎无耻的质问,跟拉条子捅死变成了羊的自己的画面拼接到了一起,如此鲜明的反讽,如黑夜里的萤火虫。
如果大家还依稀记得拉条子宰杀羊羔的那个傍晚,他心中代表着善良、任人宰割的羊,已经被自己宰杀了。这个仪式感极强的画面,告诉观众,不止一个好人死了。
深刻的地方: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
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一个勺子》这部电影的尖刻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好人是不是就等于傻子?是不是只有傻瓜才是善良的?比如,主人公拉条子收留傻子并非自愿,他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收留了这个傻子。所以,一开始,拉条子的善良是他不得不善良。
因为一时的善良(或者也可以叫“一时的软弱”),这个家庭一步步陷入困境,老婆金枝子多次喊出,“人善被人欺!”主人公其实已经很明显意识到“善良”可能是一种“人格缺陷”,但是他们却由于封闭的环境、有限的见识无法摆脱这种“缺陷”。究竟谁才是傻子呢?善良是不是也是一种傻?在形象上具有颠覆效果的则是“李大头”王学兵和“勺子”金世佳。(搜狐网评)
在电影《一个勺子》里,从台词到剧情,喜剧荒诞的意味都十分浓厚。首先是西北方言自带喜感,再加上陈建斌等主演戏中台词惹眼十足,比如“人生就是这样”“把牙给你敲下来”等好玩有趣的话层出不穷,很多被奉为“金句”广为传播。
与之前许多“爆米花”电影截然不同的是,《一个勺子》虽披着喜剧的外衣,但拥有直戳人心的内在力量。拉条子从一个救助“勺子”的善良老实人,逐步被社会各方“拉扯”蒙骗,最终只能变成“勺子”来解决所有问题,影片爆笑之余,让人不由生发“好人难当”的无限感慨。(《沈阳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