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原型是动物还是什么

2020-09-14 文化 56阅读
2012年1月4日笔者应邀出席“首届中国龙文化北大论坛”并发言,指出龙文化、凤文化均源于生肖文化,生肖文化源于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对地球生物圈产生的周期性影响,是中国古人创造的非常先进而又务实的文化。21世纪中国人要承担重构人类知识体系的任务,2012年的龙年是西方理论霸主地位的终结年,欧美经济危机宣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破产,随之而来的社会危机已使西方社会学理论黯然失色,所谓的时间隧道乃是西方科学界的集体无意识谎言,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问世和出版标志着达尔文随机进化论的霸主地位终结。有兴趣的读者可检索查阅笔者的《21世纪中国人要重构人类知识体系》、《2012是西方理论霸主地位终结年》、《重构的探索:我谦虚,所以我不是大师》等文。
与会者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为中国龙正名,由于笔者曾发表《正名中国龙、西方蠬、恐蠬(热蠬)》一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6期),因此会上没有再对此问题发表意见。会后感到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中国龙(Loongdm)与西方蠬(Dragon)的原型动物的角度予以澄清,故撰写本文供各界人士参考。
古人云,言不正,名不顺。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目前,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给中国龙正名,首先要从中国龙的翻译着手,即中国所说的“龙”应该翻译成英文的“Loong”(龙字的音译)或者“Loongdm”(意思是体型长的大鲵,其中‘dm’是英文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anus’的缩写),以便与“Dragon”区分开来。英文的“Dragon”(一种邪恶的多头怪兽),应该翻译成中文“蠬(虫龙)”,以便与中国龙区分开来。生物学中的“Dinosaur”过去翻译成中文“恐龙”,应该纠正为“恐蠬(虫龙)”,以示与中国龙没有关系。其它语种的翻译,也应该参照实行。
1989年笔者在撰写《神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一书时,认为在生肖文化里,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或曾经广泛存在过的真实动物;因为“生肖”的含义,就是人通过模仿某种动物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因此,龙应当是水族类动物的代表(龙王行雨、舞龙求雨的观念和习俗均源于此),正如鸡(凤凰)是飞禽类动物的代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器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实上,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实际上当初很可能是指“鲵躯”,亦即后来所说的“龙躯”,表明龙的原形出自大鲵,龙的传人实出于此,古文字“龙”是对娃娃鱼的象形描绘。
娃娃鱼学名为鲵,分小鲵和大鲵两种,大鲵又称鰕,目前发现的大鲵体长2米,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头部疣粒显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皱,以鱼、蛙、虾为食,为中国特产,分布在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地(2002年在我国赤峰市宁城县一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1·65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这是最早的娃娃鱼祖先)。或许先夏时期的大鲵,它们的体型更长大,因此具有被后人神化为龙的资格。
《水经注·伊水》引《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所谓“可以治牛”,当是能够治服牛的意思,表明伊水的鲵鱼个头相当的大。屈原在《楚辞·天问》里问道:“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意思是哪里有这样大的无角龙,能够驮着黄熊在江河上出游?所谓虬龙可能指的也是大鲵,而人或神乘龙出游的传说当源于此。
《本草纲目·鳞部四》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由于鲵鱼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曾有人看到娃娃鱼爬到树上,张开大口,口中有水,吸引鸟类饮水并趁机吞食鸟类。娃娃鱼的这种兼具水行、陆行和树行的生存能力,有可能被后人夸张成龙的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领。
此外,中国龙还有两项特殊的习性,一是“二龙戏珠”,二是“烛龙送光”,它们也与娃娃鱼密切相关。雌娃娃鱼产下的卵是串珠状的,雄娃娃鱼会将其缠在身上加以保护,有时会发生两条雄娃娃鱼争夺串珠状卵的情况,即所谓的“二龙戏珠”。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参阅全三册《全本绘图山海经》,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人工光源的发明者是帝舜的两个女儿“宵明”和“烛光”,而娃娃鱼油是非常好的灯油,有关“烛龙送光”的记载实际上就是用娃娃鱼(龙)的油点灯照明的真实写照;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先民为了点灯照明而大量捕杀娃娃鱼,导致娃娃鱼几乎灭绝,以致一段时间里人们甚至忘掉了“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知道中国龙的原型动物是娃娃鱼,那么西方蠬(Dragon)的动物原型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山海经》记述的九头蛇身怪兽“相柳”(又称相繇),《海外北经》记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毋庸置疑,在这个远古治理洪水的故事里,禹是正义的拯救人类的英雄,而相柳则是邪恶的多头蛇身怪兽。显然,这与西方远古传说里有英雄人物战胜邪恶的多头蛇身怪兽“Dragon”如出一辙。进一步说,由于远古洪水泛滥是全球性的,当年曾经有多头蛇身怪兽在洪水泛滥过程中兴风作浪,很可能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因此,找到并确定西方蠬(Dragon)的动物原型就是中国先秦宝典《山海经》记述的九头蛇身怪兽“相柳”,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工作,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把“Dragon”翻译为汉语的“相柳”,无疑这有助于把西方蠬(Dragon)与中国龙明确的区分开来。
鉴于先前错误的把中国龙翻译成“Dragon”,在世界上对中国龙以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人都造成了不好的负面的误解。从吃一堑长一智角度来说,我国非常有必要制定“翻译法”,或者形成一种不成文的翻译习惯法,以便规范所有翻译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把中文词汇翻译成外文时,不得使用对中文词汇有贬义和曲解、误解的外文词汇;把外文词汇翻译成中文词汇时,不得对原来的中文词汇附加上原本没有的贬义内容,或者能够引起误解、曲解的内容。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社会现象,笔者称之为“惧外学者现象”,就是有那么一批学者,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文化观念冲突时,他们总是要让中国文化屈从西方文化,一个例子就是有人主张放弃龙的形象以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种现象在2012年的龙年应该纠正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