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伊特、自我和超我。“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把里比多(libido)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一个学生叫阿德勒(A. Adler),特别注意儿童心理的治疗。他和他的老师不同,他不强调情欲,而强调个人的优越感),所谓优越感,就是要求比别人优越,如果优越感受到压抑,就产生自卑,这就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著有《儿童教育》一书,总结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他们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则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