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为什么大多

2020-10-20 文化 63阅读
翻开任何一部汉语成语词典,我们所见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就以流行较广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统计,该词典共收成语八千七百条,其中四字格成语八千四百二十条,约占90%.对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 四字格作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符合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
以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应该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要而言之就是“言简意赅”.
汉语成语无论是直接摘引古代诗文,还是由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诗文语句加工而成,其内容蕴涵都相当丰富而深刻.从语言交际的效益考虑,成语很需要一个既能包含复杂完整的意思又简洁凝练的最佳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在意义上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分割解释,在运用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定型的语素组合.而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个汉字,因此,字数的多少是谋求言简意赅所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妨设想,汉语成语如果大多少于四个字或多于四个字,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就以“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长莫及”为例,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果仅用两个字显然表述不清楚.用三个字,写成“狐假威”、“四面歌”、“鞭莫及”,简则简矣,意思却很不明白.(少数成语实需三个字即可完整表义,人们出于审美考虑延伸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为奇”,则当别论)如果写成“狐假虎之威”、“四面皆楚歌”、“虽鞭长不及马腹”,信息容量无多大增加,却显得冗余累赘.可见,四字格是成语言简意赅的最佳格式.
那么,四字格成语何以能言简意赅呢,这应该从汉语自身的有关特点来考察.
首先,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其次,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谓关系的“心直”、“口快”再构成并列关系;“能者为师”是由偏正关系的“能者”与述宾关系的“为师”再构成主谓关系,等等,都是各语素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的.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语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纳如此灵活多样的语法结构,负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言简意赅的统一体.
二、四字格成语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人们喜闻乐见
首先,四字格成语体现了均衡之美.注重均衡之美是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龙飞凤舞”、“百川归海”、“拍案叫绝”等;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如“理直气壮”、“古今中外”、“千言万语”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其次,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例如,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变化和词的长短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草书;建筑艺术中的飞檐、曲廊、拱桥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错综变化的实例.这种对变化美的追求,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如“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光怪陆离”(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现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除了骈立的二二组合,还可以构成一三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烟海”,三一组合,如“一衣带/水”、“背道而/驰”、“不速之/客”等等;表现在语法结构上,除了并列关系,还有表义各有侧重的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多种关系.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变化美的追求.
由于四字格成语融均衡美与变化美于一体,为人们喜闻乐见,加之它在表义上完全符合言间意赅的原则,所以就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广泛运用.
三,古代文史典籍的影响、历代人们的加工、创造,使四字格成语蔚为大观
四字格成为成语的主要格式,其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成语形成和发展的“源”与“流”方面的原因.先看先秦、两汉文史典籍对成语的影响.以典范古汉语写作的先秦两汉文史著作,是后世学习语言和写作的楷模,其中大量的骈偶语句无疑启发和促使后人对语言整齐美的推崇和追求.特别是《诗经》,其四言形式对成语四字格的形成影响尤深.先秦两汉典籍中不注含义隽永、形式精炼的四字语句(包括《诗经》作品),经广泛传习而直接演变为成语,更有大量的寓言、历史故事和妙语佳句,成为后人加工提炼四字格成语的极丰富的原始材料.
另一原因是历代人们的不断加工提炼.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及一般文章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在写作中喜爱引经据典,使用前人名言警句来阐述观点、表达感情.出于语言精炼、形式谐美的考虑,后人在引用时往往进行加工提炼,因此,典籍中许多内容和语句就被改造为四学格成语.如“滥竽充数”、“画蛇添足”、是由寓言凝缩而成,“退避三舍”、“指鹿为马”是由历史故事概括而成,“择善而从”、“未雨绸缪”是由诗文语句节缩而成.这种对前人著作内容和语句进行加工而广泛引用的方式,一直是产生四字格成语的重要来源.
除了加工前人语句,历代人们在写作或日常交际中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四字格成语.其中大多为文人墨士所作(包括现成四字的、多于四字而经后人略加节缩即可成四字成语的),如“不求甚解”、“水落石出”、“驾轻就熟”、“一视同仁”等.也有不少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如“有气无力”、“一干二净”、“提心吊胆”等.这就充分保证了四字格成语不断发展、久盛不衰.
综上所述,四字格成语成了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决不是偶然的.在既符合语言交际效益原则,又适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加上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成语四字格的形成乃是理所当然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