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中山州故也称作语言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都是它的具体表现。)文学在上层建筑中与政治制度及法律形态相比,距离社会经济基础要稍远一些,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确定了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功能。
作为一种意识产物,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它首要的、独特的功能就是“审美”。因为只要文学表现了人生价值,就会产生审美价值。文学作为审美信息的载体,通过鉴赏环节,通过读者这个广泛的受信体,反作用于社会,从而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形成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前苏联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这样描绘文学对人的影响:“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着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如果谁从来没有醉心于一本严肃的书,那才应该感到最大的遗憾——因为他使自己与世隔绝,他拒绝了第二个现实,第二次经验,从而等于缩短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因人生经验的扩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给生命带来的充实与丰富,可以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鼓舞你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综合价值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具体来说,文学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
首先,文学具有美悦功能
文学属于人的精神创造,它并不是一种先天自在的产物,而是经过文字工作者这一“媒介”,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美的规律,在对社会和自然形态加工、改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它之所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获得审美上的享受。人们通过对各种文学载体的欣赏使情感和心理得到平衡、渲泄或满足,从而在这种阅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就如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唯世彩
……
使人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静静的伤美。
再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
使人们看到了崇高卖蔽的慈母形象和天涯游子对母亲的深情,也看到了诗人对人生中伟大的人性美的忆念和怀恋。
其实,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美悦功能是十分广泛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学能发展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净化社会风俗。再者,文学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使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人们不断为获取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其次,文学具有知识功能
文学用它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常识,使人们增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理解。相当具体地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丰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加深对社会规律和自然人生的理解,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充分交流,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又是社会历史的“大仓库”,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储存和积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可以看到社会盛衰、国家兴亡、时代变化等等。它溶进了作家的主体精神,揭示一定历史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通过文学,人们可以“看”到一定的历史时代中人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如风俗、服饰、音容笑貌、治理观念、社会变迁等。文学虽然不是历史,但它有时却承担了比历史还要更多、更广泛的功能,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他从这部作品中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见文学对历史发展过程描写之深入、细致。
概而言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渐进而潜移默化的。它向人们传播着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它不仅仅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再现人的生活,更通过文学典型说明人应该怎样生活,而且还启发鼓励人去创造新的生活,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使文学作品的精神影响转化成实际效果。
再者,文学具有教育功能
文学作品通过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这就是文学的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通过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读者在认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再思考,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会在人的思想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激荡、共鸣,从而对人的心灵施以立体的、综合的影响,使人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和教益,以造就受众完整的个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简子认为艺术“入地深,其化人也速”。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这都是说的文学的教育功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才把作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比如,读了《骆驼祥子》,人们就会对当时北京下层人民的生活境遇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对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万恶旧社会进行思考,从而否定、鞭挞这种罪恶的社会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教育,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创造新生活的雄心壮志。
文学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道德思想和规范,体现着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传播着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表明一定的伦理道德倾向。如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到小说《红楼梦》,就贯穿着一条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向往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进步道德倾向的主线。文学作品还对合理、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如勤以养俭,乐于助人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都产生着道德感化和积极的教育作用。
当然,文学的教育作用并不是由一个严肃而刻板的说教者进行赤裸裸的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用艺术化的形式体现在世俗常情之中,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就是通过人间琐事来表现一个善良、勤劳母亲的道德品质。而朱自清在一个倾斜、蹒跚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深厚执着的爱子之情,体现了一种血缘不可分割、世代相传的伦理感情。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对封建道德的否定,亦是通过祥林嫂具体的遭遇体现的:家族的统治使她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权利,封建伦理道德的歧视,使她不能在过年祭祀中动“福礼”,封建愚昧又使她化尽积存的工钱捐来一条无用的“门槛”,最终倒毙在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由此可见,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这三种功能,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
其实写的不错啊,对你题目应该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