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杂剧《赵氏孤儿》和电影《赵氏孤儿》的异同

2020-10-28 娱乐 314阅读
一,剧情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改动
剧情方面,元杂剧里晋灵公没被害死,并是屠岸贾灭赵氏满门的推动者,赵朔是用短刀自杀而死,赵盾被灵辄救出不知去向,韩厥将军为救赵氏孤儿自杀而死,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自己撞死,程婴没有死并在最后受到赏赐(明刊本)。而在电影里改成,晋灵公被屠岸贾与宦官合谋害死,赵朔遭屠岸贾暗算被杀,灵辄没有成功救出赵盾,两人都死了,韩厥没有死但却被屠岸贾毁了容,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杀害,程婴被屠岸贾杀害。这是电影对元杂剧的主要改动,但没有改变故事的主要内容,与故事的主线———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只剩下赵氏孤儿,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并把他抚养长大,最后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仇雪恨相一致,因此在故事框架上电影版还是遵循原著的,这些改变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电影版则极大的颠覆了元杂剧。
首先,屠岸贾的“反面性”被淡化。纪氏中的屠岸贾是个凶残、不择手段的残暴形象,为了斩草除根,不惜杀掉全城的婴儿。而电影中的屠岸贾的反面性极大的被淡化。从最开始的受到晋灵公的挑拨离间,代替晋灵公认错,遭到赵盾及子赵朔的讽刺、侮辱等,相对来说屠岸贾的隐忍,似乎更容易让人赋予其一丝同情。赵氏满门的惨灭也让人觉得 “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的赵氏是“罪有应得”的,屠岸贾的凶残性便带有了那么一丝报复、报应的意味。这同时也淡化了救赵孤的必要性,这样蛮横无理、甚嚣尘上的赵氏家族,其婴儿为什么一定要牺牲那么多人,牺牲另一个孩子的命去得以保存呢!影片前半部分,屠岸贾杀光赵氏家族的冷酷无情、挥刀劈向韩厥的阴险毒辣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凶狠,所有这些到电影的后半部分好像全都没有了,转而来的是一位溺爱、慈祥的父亲形象。甚至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赵孤时,在程勃遭人围困时,凭着那句“干爹,救我”,毅然而来的只身冲入敌群中。这样的屠岸贾没有了元杂剧中那样单一的凶残,人物形象更半满,丰富。事实上,对于无子的屠岸贾,对赵孤十五年的养育,其浓浓的父子情远胜于其想杀死赵孤的残酷,影片这一塑造则更符合人性的真实。
其次,程婴的形象得到重点突出。元杂剧中更侧重于奸臣屠岸贾凶残的步步紧逼与多位义士的前仆后继的牺牲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突出的是群体英雄形象。电影则集中刻画程婴,讲述其救孤和养孤的过程,剖析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使程婴这一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而其更重要的还是对程婴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息及忠义精神的瓦解这一全新人物塑造。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草泽医生,只是个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他救下赵孤更多是被赵庄姬的死而感动加之其对赵孤的同情,带孩子回家也只是出于人性想让孩子吃饱再送走,之后的失去自己孩子救下赵孤都是因为一系列的巧合冲突把他推到事件的风口浪尖,而他只是无奈的被迫接受一切,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被刻画的很明显。稀里糊涂的被卷入,失去妻儿的程婴最终违背了庄姬的遗言,决定成为屠岸贾的门客,让赵孤认贼作父,他要等程勃长大后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真相,因为他认为杀一个人杀心比杀身更残忍,他是这样被对待的,他也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报复,这里的复仇不再是为了正义,不是正邪之争而更多的是个人私怨的报复,程婴赋予赵孤的不是三百多条人命的血海深仇,而是把赵孤当成其为妻儿报仇的工具。至此,元杂剧中那种“因果报应”、“忠义”等精神内涵被消散殆尽,程婴不再是一个传统戏曲中的忠义英雄,没有崇高,没有神圣,只是演绎着一个庸人、俗人、常人的命运。
再者,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动。如韩厥不再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对屠岸贾不满,为了保留赵孤甘愿自刎的英勇将军,而是屠岸贾的一个更近于“贪生怕死”的手下,最后因为震撼于庄姬的死,而在认为自己可以侥幸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放走了程婴及赵孤,被屠岸贾毁容之后,便日夜处心积虑想要报仇,这又赋予了韩厥一丝狭隘的小市民气息,而其每晚与程婴的会面,围绕程勃的教育等问题的讨论,更是让韩厥与程婴的关系暧昧不清,这一点也是很多观众所不能接受的改动之一。公孙杵臼不再是为了忠义自杀,变成了被屠岸贾杀害,这一改动淡化了公孙的英雄气概,减散了其光芒,但因其身份的变化(只是赵盾的同事)也似乎还算合情合理。
最后,便是此故事的中心人物——赵孤了。在元杂剧中,赵孤隐于山林二十年,只为了功成复仇,是个背负着血海深仇的人物形象,而电影中的赵孤,更多的是展现了他与屠岸贾和程婴之间的父子之情。他在一个严父——程婴,一个慈父——屠岸贾的关怀、教育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影片中,他与屠岸贾在草地上的那一幕更是极大的渲染了他和仇人屠岸贾的浓浓的父子情。当屠岸贾受伤时,不惜威胁“亲父”程婴,抢走独门奇药,衣不解带直至伺候义父伤愈。这样浓厚的父子情,使得他根本不相信程婴告知的真相,却在经屠岸贾证实之后,十五年的养育之恩却瞬间崩溃,挥刀劈向昔日情深似海的义父。最后,虽然导演用程婴之死来刺激程勃刺向屠岸贾,使之杀义父之行更在理些,然而本片的主旨在于表达新时代的人性真实,而赵孤杀屠岸贾这一行为无疑是与影片的意图相矛盾。影片浓墨重彩的渲染了屠岸贾与程勃的父子情,表现出了更胜于程勃与程婴的亲子情,却在一瞬间翻脸,即使屠岸贾屡次留情,仍无动于衷,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尽生命去复仇。这样的安排着实令人费解。
影片中韩厥曾说程婴的这一复仇行为对程勃不公平,养育了自己十五年的慈父却是杀害自己全家的仇人,还要手刃昔日爱父,这对赵孤的心理冲击力之大可见一斑。影片的改写,让赵孤不至于没日没夜活在仇恨和复仇的痛苦中,而是像个正常的孩子,快乐的成长,这也就是陈凯歌导演想要表现的人性回归。然而影片结尾在屠岸贾三番四次留情劝程婴赵孤走时,程勃只是喊着“我就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就极大的矛盾了影片的主旨。整部影片看下来,矛盾处,纰漏处随处可见。不知编剧在改编剧本,重新塑造人物时是否注意到了如何去修缮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及人物心理的转变。
二,内涵、思想上的不同
纪氏之《赵氏孤儿》以及《史记》中所记载的赵孤故事,都是表现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生死相托”等牺牲精神。其表现出的“忠义”令人震撼。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似乎更侧重于个体草根的“命运悲剧”,虽然保留了故事的雏形,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已经荡然无存。影片的英文翻译是“Sacrifice”,但其陈导演坚持的“人不会主动献死”的思想与片名已是矛盾。公孙的被杀;韩厥与庄姬的争抢,及“还给你,我就是死路一条”的惜命;程婴的被迫无奈、痛苦、私怨等都将传统戏文中要表现的忠义、崇高极大的淡化。只在影片的前半段,赵盾的义仆用身体扛着车轮救主的这一场面表现出来。在“大仁大义”、“拼死尽忠”的现代,这样的场面还是足以震撼人心,让观众不由生起一股崇高感。所以,导演所谓的新时代人们对仁义崇拜的淡化更注重个体本位思想的变更,影片必须切合时代要求改变成为更具人性真实色彩的故事是很有必要之说,显然缺乏其说服力。不可否认,现代人们对传统思想中的“忠义”、“牺牲”精神日趋淡化,自“打到孔家店”以来对儒家思想的瓦解,现代人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体意识。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即在于其所传达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于其展现的人性的光辉,如果仅仅是保留了故事雏形,思想内涵完全改版,那我们对这一经典的继承还有什么?打着与时代接轨的旗号,肆意的改编,甚至颠覆经典,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如果导演要表现其人本思想,大可另写剧本,一方面对经典之“舍生取义”的继承,另一方面又表示怀疑而篡改经典,这样不仅让影片自相矛盾,站不住脚,更是对经典的一种颠覆,也对后代对经典的正确理解、继承有着负面影响。
改编历史故事从来都要尊重原作,原汁原味地再现历史环境,即使是增加人物和改变情节,极力吻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创作,也有旧瓶装新酒的做法。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通过消解和颠覆,向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抗争和挑战,这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现今中国影视剧坛本着各种目的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肆意篡改,恣意编写不但越来越偏离经典精髓,乃至越来越低俗肤浅甚至恶趣味的同时带来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完全颠覆了元杂剧中关于正义、诚信和复仇的主题,也许正如陈凯歌所说“我想拍一个可信的故事,如果扣一个忠义的帽子给程婴,今天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可信,谁会拿自己的孩子的死去换别人孩子的生?……这部电影里没有历史,只有人性,没有被历史推着走。”依照陈导所言,那《赵氏孤儿》传颂千年的、留给我们的还剩什么?在“个体”被无限放大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无法理解两千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年、生命贫贱的年代,在抱团取暖远比尊重个体重要得多的岁月里,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对承诺的看法,绝对超越了现代人对人性的看法。尤其是在元杂剧里,程婴除了牺牲自己的孩子,还要假装背叛公孙杵臼,背负世人对他人格的唾弃,只为他心中存有的真、善、美。为什么这个故事被文人们反复讲述,为什么《赵氏孤儿》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股子让人敬仰的“士”气,这股子愚忠,这股子荡气回肠又虚无无比的“忠义”之气。这岂是今日之我们能够体悟得到的,当“范跑跑”成为网络偶像,当郭美美拿着捐赠金肆意挥霍时,我们已不可能在生活中体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浩然正气了,所以我们更加寄望艺术作品能还原过去的历史,满足今日的匮乏。即使身心已无法做到,但会仍被其感动,心仍向往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