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废旧材料在美工区利用起来

2020-05-22 母婴育儿 111阅读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而美工区角活动更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幼儿的喜欢。寻找和投放低成本、易收集、活动功能灵活多样的材料是区域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废旧材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是指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如何提升废旧材料的环保价值?文章从美工区创设、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投放四个方面介绍了废旧材料如何与美工区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废旧材料 大班 美工区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而美工区角活动更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幼儿的喜欢。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投放的材料多是购置的现成的玩具,这些材料的选用成本高、浪费大、玩法单一,活动很难长久地发展下去。因此,寻找和投放低成本、易收集、活动功能灵活多样的材料是区域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只有源自孩子身边的,才能引发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操作欲望。废旧材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是指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所以我试想让废旧材料与美工区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富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特色美工区
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其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我们就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特色美工区,主要体现了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利用幼儿收集的贝壳、海螺、蟹壳创设了“贝壳变、变、变”;利用旧报纸,制作纸浆,创设了“神奇纸浆”;通过投放各种各样
的线和梭,创设了“织网小能手”一角,通过活动,掌握梭子绕线的技巧,能自如进行两头绕线,了解家乡渔民的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快乐;创设了“造船家”一角,通过投放各种废旧纸盒、木块、颜料等来制作小船,让幼儿了解舟山的海洋文化;收集了竹筒、竹条、竹叶等,创设了“竹文化”一角,通过操作,感受动手创造带来的乐趣。
二、巧妙开发废旧资源丰富美工材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通过不同途径收集到的:贝壳、蟹壳、梭、废旧报纸、竹子等材料成了幼儿眼中的宝贝。我们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整理、归类、加工成半成品,合理、巧妙地投放到了幼儿园的美工区角活动中。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安全第一,多角度着眼
保护幼儿的身体乃至生命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只有保证了材料本身的安全,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促使幼儿的机体得到发展,这是开展美工区角活动的前提也是宗旨。但是由于贝壳、竹子等物品本身坚硬的特性也隐藏着危险,所以首先在投放之前,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裁剪、去角、磨光,保证无尖角、无棱角,确保材料自身的安全性;然后我们对幼儿进行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教育,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最后,我们还与幼儿一起制定了合理的区角活动的活动规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各区角的醒目位置进行张贴,多种角度切实保证美工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因“料”而异,全方位开发
前面所述,材料有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根据各种材料的不同特点,从美术活动的不同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
上色:虽然贝壳、竹筒是不同类型的物品,但它们都存在着易上色的特点,因此,不同的材料均可进行上色活动,可采用水粉、水彩、橡皮泥等进行,如贝壳、海螺的上色活动、竹筒等物品的上色活动。
造型:利用旧报纸和木胶,自制纸浆,再用纸浆进行创造,可以做成各种瓶罐,也可以做纸浆画。
拼搭:利用废旧的纸盒、牙签、果冻盒、海绵块等材料,进行拼搭,粘贴,
制作小船、房子等。
粘贴: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进行趣味粘贴,如竹叶粘贴、豆类粘贴、花瓣粘贴等。
装饰: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装饰,用舀饭用的竹勺来做装饰品,方法是幼儿在竹勺的背面用水粉、水彩和油画棒画上动物、花草等图案,在勺把上用彩线或彩纸做装饰物,再钻一个小孔挂在墙上;用各种颜色的线进行编织、织网,织完以后把幼儿的作品粘贴上去,就成了很好的展示台。
三、调动多方收集乡土美工材料
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因此,在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一)通过幼儿收集
通过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形式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如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麦秸、玉米皮、棉花、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芦苇等丰富美工区的材料。在收集的同时,幼儿不仅熟悉、了解了这些乡土材料的基本特征,而且学会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幼儿在操作着自己收集的材料时,探索、创造的积极性更高了,当孩子们捧着各自的杰作时,更是自豪。
(二)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纸浆画,由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报纸,制成纸浆,并做成纸浆画,以及各种贝壳、环保材料的收集等。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制作,孩子和家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不少,更增进了孩子和家长的情感交流,让家长了解了乡土材料所蕴含的本土传统文化特色和意义。
(三)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
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竹文化”区角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常见的竹制品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竹制品并发动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竹制玩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四、有效投放活动材料提高活动效果
(一)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与材料之中,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材料应有目的性。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如:在“造船家”一角,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使孩子愿意关注家乡的造船业,对造船产生兴趣。我们请家长在空余时间,带幼儿去造船厂、博物馆等地方参观,了解船的制造过程,在区域活动中有目的的投放了各种船的模型、照片、简单构造的图片、废旧纸盒、瓶子等材料,引导孩子在区域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欣赏各种各样船的同时,玩玩轮船模型、画画船、做做船??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会主动地观察汽车的外形、简单构造以及用途等方面,在这过程中他们对船有了比较直观认识。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我们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神奇纸浆”一处,幼儿先学习制作纸浆,然后提供画底,引导幼儿利用纸浆作画,最后提供各种瓶罐模型,引导利用纸浆做瓶罐。这样一来,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同一个活动就能满足不同需要和能力的幼儿。
(三)注重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可见,材料是为活动服务的,在美工区角中投入废旧材料能增强孩子操作的兴趣,但是如果投放方式或者投放数量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和材料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如“竹文化”一角,提供了:竹条、竹叶、竹屑、竹筒、竹块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的自主性特征。
废旧材料在美工区中的投放,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逐渐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做个有心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将我们身边的废旧物品有效开发成孩子们喜欢的美工材料。让我们孩子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