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俄罗斯矿物原料的进出口问题。
虽然俄罗斯1999年对外贸易额比往年下降了22%(其中,出口730亿美元,减少了1.6%;进口309亿美元,下降了48%),对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外贸额(约为850亿美元)比1998年下降了19%,但矿物原料的出口势头与以前相比却基本保持不变。
1999年俄罗斯出口的矿物原料及其制品中有67%输向非独联体国家(与1998年的水平相当),其中45%是燃料与能源(表5.2)。出口的金属总量中有16%输向非独联体国家(比前一年低1.6%)。虽然实际出口量增长(铜增长20%、铝增长12%),但由于平均合同价下降18%,导致金属出口总价值下降4%,增加金属出口量只能部分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
表5.2 1997~1999年俄罗斯与非独联体国家的矿物原料进出口构成(占商品进出口总量的百分比)
1999年俄罗斯从非独联体国家井口的矿物原料及其制品只占俄罗斯进口总量的3.3%左右。而从独联体国家进口的矿产资源及其制品占15%左右。
根据已形成的原料基地及其开采和生产能力,以及近3年来矿物原料的进出口趋势,可把出口的矿产资源分为3类,把进口的矿产资源分为2类。它们在矿物原料基地状况、开采和加工能力、出口潜力和进口是否合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5.3)。
表5.3 1997~1999年俄罗斯的矿物原料进出口构成
注:数据中的分子表示进出口的数量:分母表示原料的价值(100万美元)。
符号“—”表示数据不详。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
出口的第一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相当高,具备成熟生产能力(采矿和制品加工)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镍、金、铂、金刚石、钾盐和石棉。俄罗斯有色金属(铝、铜、镍以及近年来锡、钨、钼)的出口主要是原料出口,深加工制品所占的份额不超过10%。俄罗斯有色金属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和美国。
出口的第二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不够(或实际上尚未开发)但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铝和钛。铝锭(初级产品)占据了俄罗斯有色金属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俄罗斯国内的铝土矿奇缺,所以铝厂60%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
出口的第三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不够且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锌、铅、稀有元素、萤石、氧化钡、石墨、高岭土、斑脱土及其他矿产品。
进口的矿产资源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那些依靠本国原料不能保障今后若干年(2005~2010年)国内需求的矿种:锰、铬、铝土矿、优质高岭土、斑脱土、萤石、氧化钡、二氧化物、钛、锆。
第二类是指那些原料基地开发程度很低,只有扩大进口才能弥补国内不足的矿产资源:铀、铅、稀有元素及其他矿产。开发这类资源的已探明储量和前景储量还需要一段时间,可初步确定,俄罗斯经济对这类资源进口的依赖还要维持5~15年。
分析世界主要矿物原料供需规律及其矿产品的价格波动可以看出,某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需求总量。例如,1997年年底和1998年年初亚太地区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矿产资源的开采及需求量都在增长,国际市场上主要矿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很好的行情。毫无疑问,矿物原料行业在经济危机之后还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起着巨大的作用。
再回到战略性矿物原料的问题上来。必须特别强调,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俄罗斯联邦和地方政府都没有关于战略性矿物原料的法规。因此,制定战略资源保护联邦规划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规划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确定战略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2)从政治任务和考虑到“特殊时期”国民经济的需求出发,制定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必须的矿物原料基数。
(3)根据国家发展必须的矿物原料基数来确定地质工作的科研任务及实际工作量。
(4)采取下列措施来建立战略储备:
·确定勘探新区时应优先在有前景的地区安排地质勘探工作,以取得显著成果。
·为短缺矿种建立已探明矿区和拟开发矿区的详细档案。
·建设地上的和地下的贮存设施,以便长时间保存已开采和已加工的矿物原料。
当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护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前苏联的经验表明,首先需要明确地提出问题,然后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战略性实质并向领导者详细汇报,使这个问题成为领导机关和执行人员坚定的政治意志。剩下的所有事情便是技术问题,制定计划和确定明晰的工作方向。今后所有的工作都应按既定方针去办,便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果。
我不想让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以为上述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必须看到,在国家预算体制下一般只向重大基础地质研究(区域地质填图等)项目,以及特别紧缺矿种的普查勘探项目拨款。因此,加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应该提高其优先级别,把解决矿区勘探、开采和补充勘探工作的财政拨款问题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