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国之下,中国近些年却在电磁炮领域取得两大关键性成果:马伟明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强迫储能装置”、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成功研发“大面积双面高温超导薄膜”。前者为电磁炮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保证电磁炮发射后45秒内再次储能发射。后者是电磁炮上加速装置最核心的部件之一。细心的人会发现,“强迫储能装置”赋予电磁炮的射击间隔是45秒,这预示中国电磁炮的射速不足2发/分,尽管相比美国差距明显,但也避开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陷阱。
在搭载电磁炮的“海洋山”号登陆舰上,有两个不易被察觉的细节:在其上甲板上,除电磁炮炮塔外,仅新增了2个集装箱。另外在舰桥上新增了小型观测平台,并在平台之上装备有用于测速的雷达系统。前者的意义在于,这门电磁炮的体积获得了良好控制,明显小于美国陆基电磁炮系统,与美国计划在“远征快速运输船”上测试的舰载电磁炮基本相当,而后者则预示,中国或已开始对舰载电磁炮的基本数据进行记录,预示电磁炮的各项性能已趋向稳定,这是装备实用化的重要标志。
现有资料显示,中国的电磁炮研发始于2006年,12年后出现的这门舰载电磁炮是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关键性工程化成果。中国没有在研发高技术装备时,像美国那样跌入高技术陷阱,提出不切实际的技术指标,以“先有无,后好坏”的稳健方式,保证了电磁炮的健康发展。如果测试顺利,第2批055型驱逐舰完全有可能装备国产电磁炮,令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首个具备对200-300千米范围内的陆上目标,发起精确舰炮火力打击的国家。
尽管现在评价中国的电磁炮战力为时尚早,但这款电磁炮却显示,中国在可控的技术风险与研发成本中,再次成功进行了尖端装备研发。相比之下,美国在新装备研发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方面越来越失控。在全新装备技术、理念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优势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