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2022-07-24 教育 102阅读
摘 要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承担着培养建设人重任的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之中,应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抓住工作重心,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人格 塑造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向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抓住工作重心,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培养、增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现实意义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全人格。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好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这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的学生管理工作,其着力点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人格状况,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逐步使自己的人格走向健康、完善,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在我国,不少教育先驱早就关注人格教育问题。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苓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他指出:“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育主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全人格教育”。他在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指出,“教育以养成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当前,强化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更有其现实意义。 (一)人格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三位一体”的特征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科技文明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这种社会现状,使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教育目的,必将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人格教育所取代。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人,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实体,也是一个承受着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期望的社会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我的心理实体。这种生物实体、社会实体、心理实体“三位一体”的复合体的特征,使大学生倍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无形之中便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对多数是实行独生子女国策后的新生代。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教育的弊端已经凸现,“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处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等成为对这些学生的形象描述。比如,有的学生在玩笑之中,会因话不投机,便翻脸不认人;有的学生走在路上因相互瞪一瞪眼就会引发一场纠纷;嫌集体宿舍吵闹而要求单独居住的学生在校园也是屡见不鲜。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如果说重智轻德、重体轻心主要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话,那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忽视良好性格、情绪的培养,则主要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误区。 (三)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动力 人格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既相互又相互作用。道德品质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同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心理基础。 由于传统德育的目标和方法偏重于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因而导致不少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如个别学生党员在考试中作弊、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参与打架等现实,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要克服大学生知与行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把德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