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有匹狼这样的画寓意是什么?天空中有一轮灰色的月亮
月球表面覆盖着粉末一样的厚厚尘土,所以月球上基本上都是灰色,但有些岩石是白的和黑的。从地球上看月亮则因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气看到不同颜色的月亮,基本如下:平时仰望天空,在没有云的遮挡时,用肉眼观看月亮是银白色的;月全食时,月球能接受到的光线仅来自地球上的日出和日落,用望远镜观看其颜色呈现出美丽的橙红色。月亮在天空中是唯一的、永恒的、可以夜夜看得见它形状变化的天体。太阳总是在天空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其他行星和恒星也总能闪烁于夜空之中。一些彗星也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变化,但是我们不是总能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它们。月亮的形状总要经历一系列特定的、循序渐进的、重复性的变化过程。在一些特殊的夜晚,月亮就在太阳刚刚落山之后,以月牙的形状出现在西边天空中。一个个夜晚过去后,月亮逐渐向东移去,而它那细细的月牙形渐渐地“胖”起来了,大约一个星期后,它逐渐变成了半圆状,并继续向更“胖”的方向变化,直到又过了一个星期,它终于形成了一轮“满月”。再以后,它又开始变瘦、变小,一个星期后,它又回到半圆状态(不过,这次是月亮的另一半变亮了)。接下来,又过了一个星期,最终它在黎明到来之前,出现在东边天空中时,又变成了一个月牙状。它会在随后的几个夜晚里消失,然后又会出现,再次重复上述的变化过程。人们自然会想到月亮就如同是一个生命机体,它从出生到逐渐长大,直至达到生命的最高峰,然后会慢慢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在一个月中渡过这一系列的阶段。甚至到今天,我们仍然将西边天空中出现的细细的月牙称为是“新月”,而将一个月终出现在东边天空中的细细的月牙称作为是“残月”,在这个过程的中间则称之为“满月”。正如我在前面所解释过的,我们将月亮这一完整的变化周期确立为“一个月”。第一个日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是不是月月都会真的有一个崭新的月亮“降生”呢?古希腊哲学家台利斯不这么认为,而在他之前的巴比伦天文学家们大概也不这么认为。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来自于对月亮在这一个月里相对于太阳位置变化的研究。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会想象得到,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不同于天空中天体们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的。在地球上,一切物体都朝下落;而在天空中,一切天体都作圆周运动。在地球上,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直至衰竭;而在天空中,一切都似乎是永恒的、不变的。地球上的物质是不发光的;而在天空中,一切天体都在不停地闪烁。如果组成月亮的物质都像太阳、行星或恒星那样不停地发着光,那么月亮也会成为一个在天空中永恒不变的光球。既然月亮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光球,那么它在一个月里就会有成长和衰老的过程,而且也不是永久发光的。如果月亮像地球一样暗,只能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己发光,那它上面不同部分所反射的太阳光,就取决于月亮相对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例如,如果月亮正好是处在地球和太阳中间,那么太阳光就会照在月亮背对着我们的一面。因此,我们也就从月亮上什么也看不见。当月亮以12倍于太阳的速度从西向东运动时,下一夜,它就会出现在太阳东边一点儿的位置上,于是我们就正好能看到月亮被照亮的西边缘处的一弯细细的月牙儿,它是以“新月”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月亮继续向东转,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大,于是“新月”就逐渐变“胖”起来。当月亮在天空中转过1/4路程的时候,与太阳相比较,它的西边被照亮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明亮的半月。接下来,它继续变化,直到月亮转到天空中与太阳相对的一面,这时,太阳光穿过地球的两侧,将月亮正对着我们的整个一面照亮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轮“满月”。以后,月亮又逐渐追上太阳,我们所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开始渐渐缩小。一个星期后,只剩下东半部分还仍然是亮的,再以后又逐渐变成了月牙儿。这时月亮又超过了太阳,接下来又重复上述变化过程。任何一个人,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上述变化过程,就会最终得到一个结论:月亮和地球一样,自己是不能发光的,只能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身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