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赤壁》中为什么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20-06-23 综合 128阅读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谈杜牧《赤壁》的哲理美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的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孙子,二十六岁举进士,因秉性刚直,遭受排挤。在三十六岁时迁为京官,受到宰相李德裕排挤,出黄州、池州刺史。杜牧多么希望自己能“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也就是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事情。然而,总是遭到排挤,怀才不遇,因而时常表现出郁郁不得志的愁闷之情。
杜牧的《赤壁》是在黄州做刺史时所作的。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因而不但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给后人以启示。全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通过平淡的叙事,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要注意的是,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也就是说,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在诗歌中,这里的说的“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发思古之情。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大战是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一代枭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的雄心壮志。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装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这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即使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从而表现出诗歌立意之美。在诗歌中,诗人不但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这一深刻而独到的哲理性。我们就周瑜取胜来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在大致相同的背景下,对每个人来说,机遇是同等的,而且机遇常有,但人要善于抓住机遇,或者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或者要真正的成功,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等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