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又称船山先生。清兵到湖南,他曾召集义兵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后来他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终身著述,写下许多重要哲学、政论著作。其中,《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贯穿于王夫之思想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和对于各派唯心主义的严肃批判精神。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迫切地希望将明末清初社会的复杂矛盾和其他现实问题以及某些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问题,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证,找出合理答案,作为复兴民族国家的理论根据。由于这样,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富有战斗性,他对各派唯心主义作了相当尖锐的批判,并在批判过程中贯彻了“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精神。他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终于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达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
一、“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着重阐发了张载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作为物质实体的“气”范畴,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规定,进而把朱熹的“理本气末”的观点扶正过来,对理气关系问题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首先,王夫之把元气本体论思想发挥得相当完善,他明确地提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他看来。客观世界的物质始基是“气”或称“阴阳二气”,它充满整个自然界,从浩浩的天空,到无垠的大地,都为“气”所弥漫。太虚(即空间)是物质(气)的存在形式,这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气)统一性。
王夫之又指出:由于气的变化有“隐”有“显”。“显”有形象,人们承认它存在,“隐”则无形,人们就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正是针对佛老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他说:“视之而见,听之而闻,则谓之有;目穷于视,耳穷于听,则谓之无;功效可居,则谓之实,顽然寂静,则谓之虚。故老氏以两间(天地)为橐 签(风箱),释氏
以法界(万有)为梦幻。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知虚之虚而不知虚之实,因谓不可居而有为妄。”(《张子正蒙注・乾称下》)老子主张“虚无”的“道”产生天地万物,佛学认为万有的大千世界是虚空。他们的错误在于:认为“虚”、“空”为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其次,王夫之不仅论证客观世界的物质(气)统一性,而且论证“气”是具有永恒性的。他说:人物之生,是始于阴阳二气矛盾运动的产物;人物之死,是阴阳二气又反归于太虚,回到“ 之本体”。就人物来说,有生有死,就“气”来说,是没有生死。他举例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张子正蒙注・太和》)这说明世界万物的物质始基的“气”是不会随着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消灭,所以他论述“气”的变化情况时,只称之为“往来”、“屈伸”、“聚散”、“幽明”,“而不曰生灭”。因为“生灭”是佛教唯心主义的“陋说”。他在批判”生灭”论时指出:“(气)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的观点,这已经是物质(气)不灭的理论,在当时是很值得重视的唯物主义光辉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