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给出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对于发改委的分析只是政府观点,站的角度及高度不同,所以较为宏观。
我们还根据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1)投资的增长过快。近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远远高于往年,特别是国家适逢奥运契机,各方投资增长迅速进而导致经济过快发展。 而投资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对能源、原材料及相关商品的需求增加。从供给方面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在短期内呈现出一定的供给刚性,故肯定会引起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2)粮食价格的大憾上涨。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食品价格推动的。推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粮食减产。 二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暴涨,并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 三是全国粮食库存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由于粮食需求弹性较小,即使较小的供给波动都易导致粮食价格大幅波动 (3)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国际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活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能源、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推动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5)货币供应的超增长。除了以上的因素外,货币因素也不容忽视,货币供应过量增加,是物价指数攀升的重要因素。 (6)近些年来,我国充盈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不断升值,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存在着。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从而使得政府在通货膨胀时期使用外汇储备到国外购买商品平抑国内物价的能力减少,从而使得对内贬值的现状更加难以抑制。
国家已经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采取措施。可以根据以上六条分析。(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建立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对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进行适当控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增加粮食供给,使粮食价格回升到一个合理水平。
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缓解对生产资料的过度需求。应适当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局部过热与多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且投资结构欠合理无不关系,因此,为降低投资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缓解经济结构的失衡,适度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 此外,我们还要做出一些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联系所学,提高理论深度,在考研或学习中得利。 经济学角度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今年以来,消费品价格水平一路上扬,正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
由此足见: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多年来经济运行的事实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其弱点和缺陷。
哲学常识角度 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物价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经济秩序的稳定。物价上涨,对高收入者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就比较大了,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对物价应该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力度加以调整。
2.任何现象、变化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现象变化又都会导致一定的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涨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只要其变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和恐慌。 虽然当前物价总水平的涨幅仍在增大,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对主要产品价格的监测结果来看,价格涨升的动力已经在逐渐减弱,价格上升的产品种类已经呈现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