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 在活动中感受美的事物, 获得身心愉悦, 并将自己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生活经验是美术创作的基础,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感受与体验式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幼儿的自主表现表达提供原始的积累。在对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 应该要求幼儿对感知到的对象的细节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比喻描述, 或者通过绘画或舞蹈表现直觉感受, 避免幼儿概念化、模式化的表达或表述。
同时, 我们也应该明确, 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也不同于人们经常说的审美过程, 因为审美是在理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产生的智能活动, 它包含许多高级的思维能力, 而这些是幼儿所不具备的。感受美、表现美只是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停留在表象阶段的初级情绪情感体验, 是审美心理因素发展的量的积累阶段。试图分析艺术活动中幼儿从感受到表达的过程, 并依据各心理因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以内隐心理成分的调动为基础的准备阶段、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初始阶段、以想像、情绪情感活跃为特征的意象阶段和以自由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阶段。
1幼儿绘画活动感受和体验概述
对于幼儿绘画活动感受和体验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其中里德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儿童绘画和游戏一样是自发的,因而不能或不应该教。应该允许儿童自由地去绘画创作,即自由地表达他自己。里德注重儿童艺术活动的过程而不注重艺术活动的结果,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健康自然地成长,教育者不能过多地干涉,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启发儿童自由地进行创作。瑞吉欧的学前教育中强调了儿童绘画语言表征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教师的首要作用在于体会儿童图画的内涵,解读儿童的心灵。
1.1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感知特点
一是直觉性。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对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即前运算阶段,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
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事物的整体继而认识整体多包含的内容。因而,幼儿是以抽象图的方式来表现物体,用一些抽象的“线迹”涵盖某一物体的粗略结构。
三是同一性。幼儿认为任何事物与自己一样有感受存在,因此他们的世界,点、线、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以及情感。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
1.2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特点
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以美术的形式表述对象,继而产生审美体验。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美术作为一种释放情绪和表达疑问的有力和积极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3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审美创造潜力
儿童的绘画是表情达意、反映客观现实的有效工具。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儿童的时空观念等逐渐发展起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他的语言也丰富起来了,他的思维能力包括一切的高级神经活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因此,绘画的发展也是紧随着这些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2幼儿绘画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欠缺、大脑以及语言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决定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感知以直接体验为主,幼儿主要通过体验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而不是主要通过学习间接知识了解世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幼儿是在触摸世界,而不是学习世界。体验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和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归纳己有的关于幼儿体验价值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注重幼儿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情感和人格;有助于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学习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3幼儿绘画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幼儿绘画教育,因受苏联教学论的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几十年来,幼儿绘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模仿化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绘画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模仿和再现形象的特征。教师是绘画活动的中心,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教师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 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 结果幼儿作品千篇一律, 表现出显著的共性。许多幼儿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画娃娃大都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画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 规定的色彩, 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使幼儿成了复印机。没有“自我”和“感觉”。违背了美术教育开发思维、拓展想象力的学科优势和学习目的。
3.2程式化的美术内容
在模仿化的教学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是大量的用于模仿的图像素材,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绘画范例,简笔画练习册、色彩平涂绘本等等,使儿童的美术创作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而是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此种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的做法,从表面上看,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的美术表现能力。但是,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
3.3功利化的绘画教学目的
依据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可知,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很难表述出符合成人意识形态中绘画作品“好”的样式。为了显示教学成果,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普遍将幼儿绘画教育目标技艺化。
4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学策略研究
儿童时期充满着好奇和幻想,绘画是幼儿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幼儿愿意用绘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画,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创造的自信,把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幼儿绘画活动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很有益处,当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他的大脑和手都受到了锻炼,发展了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画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它不是绘画的初级阶段,不能要求他们服从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因此,对于幼儿绘画活动教育教学的研究要有策略。
4.1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是幼儿画画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的艺术表现是与其直接感知的环境有关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感知和体验,简单的示范和临摹,一味的技能训练,不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和表现欲望,幼儿的作品是缺乏感情和创造性的。幼儿只有亲自观察事物,才能对他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所以,感知和体验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灵魂。如教师准备引导幼儿画狮子,可以事先请家长和幼儿去动物园看看狮子,甚至和“温顺”的狮子合影,然后听教师讲狮王的故事,欣赏狮子可爱的图片,猜测想象大狮子和小狮子的对话,模仿狮子的姿态。经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创作出的是表情、姿态各不相同的狮子,讲述的是自己心中不同的故事。
4.2多途径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途径一:在主题课程中体验
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追随着幼儿兴趣的发展而进行,它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例如,我们在大班实施的《跨海大桥通了》《红红火火中国年》《运动会》等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将在课程中获得的体验,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展现,不仅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表现力,同时也彰显了主题课程的脉络。因此,将幼儿美术中的体验与主题课程结合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措施。
途径二:在大自然中随时随地体验
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吸引着幼儿的好奇心。例如,在春天来临的季节里,我们带着孩子倘佯在春日暖暖的阳光中,引领他们去观察嫩绿的树芽、绒毛般的小草、柔软的柳枝、娇艳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从图片欣赏到走进大自然,教师让幼儿的体验不局限于眼睛的欣赏,而是各种感官的感受,使孩子获得了关于春天的整体认知,为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表现积累下了丰富的素材。
4.3运用绘画表达体验感知的过程结果
感知觉是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发的认识事物及其有关属性的过程,是让幼儿通过最基本的看、听、摸、闻等来认识外部世界,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
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不是让孩子掌握一些美术技能,而是通过美术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一种以美术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综上所述, 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精神,从幼儿的情趣和需要出发, 最终又回归于幼儿的发展,这样的美术活动才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
“感受” 与 “体验” 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灵魂, 无论是“感官的感受”还是 “情感的体验”,都是在通过语言、 科学、 社会、 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中实现的。幼儿的美术表现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上的,只有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感性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幼儿自我伸张的领域才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