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族有多少?
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汝阳袁氏四世三公,平舆许氏三世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累代延续,各以门第自诩,互相标榜,组合成一种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集团。这些士族的势力在东晋时达到鼎盛,于南朝以后渐衰,消亡于唐代末期。此一时期,不仅士庶等级分明,士族内部亦有高下之分。当时的宗族结构分为皇室宗族、士族宗族、寒门庶民宗族三种类型。皇室宗族的政治与经济权势相比了说比士族宗族优越,但兴盛期比较短暂;而士族宗族则遍布全国各重要州郡,所以对整体社会的影响力比较大。寒门宗族由于无政治特权,内部组织又较为松散,故难以与前两者分庭抗礼。 魏晋南北朝士族众多,包括弘农杨氏、颍川旬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吴郡陆氏、吴兴沈氏、义兴周氏、博陵崔氏、河东裴氏等等。南北朝时南方第一等的高门有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北方有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