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有哪些残障名人

2020-10-11 音乐 59阅读
【霍金 】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贝多芬 】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
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海伦就不必多说了. 〗
【波切利】
作为古典音乐唱片销量最高的男高音歌手,安德烈·波切利却并没有得到众多古典乐迷的特别喜爱。
事实上,在意大利,拥有比波切利好得多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的歌手不在少数。自然地,习惯了高亢美声的古典乐迷一开始对这个有着柔和圆润嗓音、又是唱流行音乐起家的歌手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波切利的成功很大程度归结于人们对他盲人身份的同情。
可是令他们不解的是,发片十年来,波切利的专辑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5000万张;他在加拿大的演出“为歌剧带来了16000名观众”(《加拿大世界邮政报》语);拥有全球最多歌迷的席琳·迪翁赞叹,“假如上帝也有歌喉,那听起来多半像是安德烈·波切利在歌唱”。
如今,这个有着上帝般嗓音的盲人歌手又给自己增加了近万名中国的歌剧听众。
古典是可以热卖的
10月15日,意大利男高音歌手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会如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意义甚于功能的演出地点、最高2900元的票价是国内仅次于“三高”的演唱会级别;约八成4000余人的上座率,表明了没有歌剧历史的国度对这陌生音乐的热情。而几天后,波切利还将第二次为上海观众演唱歌剧。
近几年,波切利的CD已经逐渐取代其他畅销的古典音乐大师,成为中国大城市一部分白领和中产人士的新宠。人们喜欢他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其低缓抒情的美妙歌声——他总是略低着头静静地演唱,这样的CD封面让人忽略了他的眼盲。
1997年,年近40岁的波切利才在国际性声乐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卡利亚里普契尼音乐节上,波切利演唱了《蝴蝶夫人》和《托斯卡》中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在观众惊喜的欢呼中,他加演了一首被称为是男高音杀手的、具有连续九个高“C”的《联队之花》。接下来他又参加了一连串耀眼的演出,同年,专辑《Romanza》成绩突出,次年发行专辑《华丽咏叹调》,竟跃居排行榜首,并成为长期热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而在之前人们只知道他是个擅长演唱浪漫爱情歌曲和意大利拿波里民歌的流行歌手——尽管1996年他和莎拉·布莱曼合唱了《告别时刻》,这首流行与美声结合的歌曲还为他带来千万唱片销量的业绩。
在这张最能代表波切利个人演唱成就的《华丽咏叹调》中,他有意选取了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对技巧性要求最高的一些咏叹调,如普契尼的“冰冷的小手”(选自歌剧《艺术家生涯》)、“今夜星光灿烂”(《托斯卡》)、“再见吧,可爱的家”(蝴蝶夫人)、威尔第的“美女如云”(《弄臣》)、以及比才的“花之歌”(《卡门》)等。他在这张唱片中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唱法,音色柔和而稳定。
而为公众所知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波切利作为一名意大利歌手在悉尼歌剧院前将火炬传给澳大利亚女歌星奥丽维亚·约翰-牛顿(OliviaJohn-Newton)。当火炬被送入主会场,波切利为全世界演唱了威尔弟的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咏叹调。
之后,他以一年一张唱片的速度推出他的古典专辑,竟几乎年年获得欧洲古典音乐的最佳销售业绩。
心灵的通道
当长期曲高和寡的古典音乐开始像流行音乐一样被更多非古典音乐迷欣赏,似乎意味着它的品味也滑向通俗,这当然是古典音乐迷所不愿看到的。他们从技术上分析波切利,认为30岁开始学习声乐的他从嗓音的纯度、美度,到演唱的激情和技巧,都远在许多优秀的男高音之下,他们甚至拒绝把他纳入纯粹男高音歌手的范畴。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许多人在第一次听到他的歌声后,就喜欢上这个拥有金属般质感、低缓柔和的嗓音。
由于波切利一开始师从于著名男高音科莱里,后又找到了男高音鼻祖斯蒂帕学习处理音乐的方法,事实上他在演唱有些高音时甚至比有着“高音C之王”称号的帕瓦罗蒂还要有力、持久和漂亮,而且不费力气。这些歌曲包括威尔弟歌剧《游吟诗人》的“柴堆上火焰熊熊”,多尼采蒂歌剧《团队的女儿》的“多么快乐的一天”,甚至帕氏的拿手曲目“我的太阳”。
中国声乐教育家吴其辉认为,波切利的高音弱唱技巧超过了任何一个人。他不是一味地追求演唱的声音高度和音量,而是把歌曲中的抒情和美发挥到了极至。北京音乐台古典音乐节目的DJ陈立是较早注意到波切利的,在他听来,波切利的歌和别人的不一样,在于他的歌声中没有亢奋,给人安静,“他不是那种往前冲的感觉,很自然也很慵懒”。
“我希望那些听它的人会被感动,体会到我第一次发现这首曲子那种深沉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我用心去歌唱给它注入个人色彩。我相信,用心是惟一的方式。”波切利自己如此解释从流行转向古典时他的自信。
失去了眼神的交流,他只能用心去打动听众。这印证了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尤伯瑞的话,“心灵是通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其实,无论从技术分析还是靠心灵聆听波切利的歌曲,没有人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正是他平静而柔和的嗓音及独特的演绎,才延续甚至扩张了歌剧的高贵和尊严,也拯救了这个几乎属于过去的曾濒临死亡的最古老最璀璨的艺术。
从流行歌曲成功转型到歌剧咏叹调,再到现在的宗教歌曲,这一切也是波切利跟随着自己心里声音的转变。他说,“当我第一听到宗教颂歌时就深深地为它着迷,我记得有一张男高音歌唱家佛朗哥·科莱里的宗教颂歌唱盘,听它时我有时会泪流满面。”
在更换了声乐老师后的这几年中,波切利承认他的声音在强度和音量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余的保持原样 乐感和品质,我想要通过歌唱表达的所有东西,就浑然天成地在那里,缺少的就是强度”。
他说自己从来不去想将来。“我尽力抓住现在,把将来留给上帝”。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