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不开心?

2020-08-07 教育 63阅读

你可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不开心?你身边有不开心的孩子吗?

我一个同事,看她在朋友圈里发的各种活动相片,不知怎么,每次有她儿子在场的时候,孩子总是一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的样子。比如说朋友的喜庆日子,明明相片下面注明大家怎么怎么的开心,当时是如何如何的喜庆,可是在某一角落,总看到她儿子一副愁眉不展、闷闷不乐的样子。而平时从她口中,又经常听她说孩子是如何如何地不听话,不认真学习,马虎、懒散,经常不交作业等等。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看朋友儿子的相片,那是一个那么聪敏甚至可以说蛮懂事的一个十来岁的已经有英俊大小伙子痕迹显现的男孩子,我同事也经常私下里夸自己的儿子有多么聪明,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地表现差呢?

我同事跟我抱怨:我听说小孩读多点书好,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书,可他就是不看,每次买回来那书就丢在一边!

我有点明白了。

记得好多年前我刚刚出来社会,有一次去医院看病,在排队等候的时候跟一个母亲聊了起来,那个母亲三十岁左右,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比较雷厉风行和强势的母亲,她的儿子,好像八九岁吧,正在一旁自己玩着。

也许是由于平时总是不由对孩子的关注,我与这个母亲聊着聊着就不由地聊到了她身边正在自己独自玩耍的孩子,我问这个母亲:“孩子学习怎么样啊?”母亲说:“一般。”随后母亲就给我讲起了自己是如何如何地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操心,我顺口说起了自己原来帮朋友的小孩辅导过某学科,这时我看到孩子母亲的眼睛瞬间明亮起来,这时我瞅了瞅正在一旁玩耍的小孩,我发现那个男孩并不怎么开心,脸上似乎还在皱着眉头,一个人在那独自闷闷地玩着手中的东西。而这边他的母亲正在向我喋喋不休地诉苦这个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是多么地不理想,自己又花费多少心思去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无奈就是不如愿。

不知怎么,我对那个正孤单的一个人默默玩耍的孩子有了几分同情,我对那个母亲说:“平时也不要让孩子学得太多、太辛苦,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嗯。”那个刚刚喋喋不休的母亲仿佛也突然受到提醒:“是啊,平时也不能学得太辛苦了!”

那个自己独自一人玩不开心的小男孩,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也应该大学毕业了,不知这十几年的以在校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青春时光到底过得开不开心?

看到我同事朋友圈孩子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样子的相片,不知怎的,一下子让我想起很多很多年龄相似孩子的脸,而且这些孩子的基本年龄都是在8—13岁之间,可以说,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脸上基本上都是不开心、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要不就是一副无动于衷、凡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这是为什么?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独处的礼物”,讲的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他却在高考前夕就已患上了忧郁症,身边的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也自问:难道我们对他关心还不够吗?这时他的爷爷过来看他,爷爷早年是个学者,在各种政治动荡中无法从事喜爱的专业,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改行做其它工作。爷爷告诉孙子:有事业固然重要,但是人的际遇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且一个人要独立面对的事很多,就像你要读的书,要考的试,是不能由父母代替你去完成,因此你要学会在面对压力时如何舒缓压力、寻找解脱。

爷爷拿出自己的破旧的小提琴,说:“每当我工作紧张或内心苦闷的时候,就拉它几下,虽然拉得不好,但是抒发了感情,心情就放松了,压力就解除了。没有业余爱好,人就永远处在紧张中。”

爷爷对自己的儿子和儿媳说:你们看看自己,虽然生意做得好,有钱有房有车,可是没有健康的业余爱好,多么空虚啊!爱孩子,除了给他们奠定事业基础,给他们物质享受,也要为孩子的精神找健康的寄托,那就是良好的业余爱好。当孩子独处的时候,业余爱好就是父母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爷爷把孙子接走了。在爷爷的支持下,孩子学书法和绘画,学游泳和太极拳。而爷爷则向孙子请教英语,说是练习记忆力。孩子后来考取澳洲某大学的研究生,远去独立生活了,临行前,他对父母说:”爷爷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独处的艺术。当一个人面对孤独而不空虚,懂得自娱自乐的时候,做父母的还用得着担心吗?“

听说孩子在澳洲教外国学书法和太极拳,业余爱好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解闷,还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回到前面,为什么现在周围很多不快乐的孩子都是在8-13岁这个年龄段?依我看,这个年龄段应该是被父母管得最紧而又最无力抵抗父母的时候,他们被父母不断地在背后催着、赶着去学习学习,对他们来说,除了学习,他们的生活已经再没有其它的节目。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叛逆期出现,而且也开始从家里一步步地接触到外面的社会甚至走进社会,这时可以说父母不怎么可以管得到孩子了。所以说孩子最苦闷、最无力的阶段要数8-13岁这个阶段了,再小点那时学习还不是最紧张,当然现在竞争激烈,许多做家长的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几岁就开始送去各种兴趣班、学习班了。一方面是孩子爱玩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强压,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逆反心理特别强,另一个心理是顺从,从此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以说,我身边就有这两种典型的代表,前者公开向母亲叫器要断绝母子关系,并在学校教室里当场撕考试试卷;后者有关自己的一切统统不理,包括进入青春期月经突然停经半年也不当回事,只留下妈妈在一旁急得要命,而自己却好像与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让孩子不开心的父母到底哪里出错了?

说到这里,再来从心理分析上来讲一下:

马斯洛原理将人的需求按照阶梯的形式划分为五层次: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来,看一看你对孩子的期望属于第几层需要?

依我看,许多逼孩子拼命努力、拼命学习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属于第二层次,即安全上的需要。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生活可以衣食无忧的前程,当然父母这样想也是对的,但错就错在,你把本属于低级需求的“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自作聪明且自作主张地当成了孩子一辈子的目标和追求,而忽略了一个人其他方面的追求,也阻止了孩子从选择并追求最低级需要向更高级需要的脚步,你这样难道不是在害孩子?

所以很多孩子现在不开心,没有开心的童年,始作俑者就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旗帜的父母。

而且许多父母这样做,不但止把孩子本应幸福、美好的童年给剥夺,而且也阻断了孩子精神、心理上更高需要、生活过得更好的出路。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只会赚钱,只知道赚钱,而没有其它的兴趣和追求,这样的人生值得吗?有意义吗?

其实很多逼孩子拼命努力学习的父母,可以说,自己本身并没有多少长远的眼光,甚至自己也过得并不好,即使表面上通过努力拥有了外人眼中的光鲜,也仅仅只是一个拼命追求物质的人,而忽略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需求,甚至把单一物质上的满足也当作自己人生全部的满足和追求,这样的人生悲不悲剧?也值不值得?——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总是出不了大师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实这样的父母,真的是在害孩子,压抑孩子向着更高、更好、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方向去发展。——他们的眼光充其量也就仅仅只是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生存中能有一碗饭吃的眼光。

你看看,当今世界,哪个优秀的人不是既有一定的物质需求,又有不乏的精神需求,比如说盖茨、巴菲特,再比如说年轻有为的扎克伯格,可以说他们都不是仅仅只关注财富的人,当他们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时候,就会追求更高一层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而在我们的身边,基本上许多某方面优秀的种子都被学校教育、父母逼成了只会埋头学习、没有任何想法和兴趣的考试机器。

并且也回到上面的故事,就像爷爷所说的:爱孩子,除了给他们奠定事业基础,给他们物质享受,也要为孩子的精神找健康的寄托。当孩子有了独处的能力时,你还用担心孩子吗?

而且这只是从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层次上来讲,如果真的要问:让孩子一味的读书读书,真的能培养孩子成材吗?

读书好也许可以带来有一个好工作,我想当前我们很多家长就是冲着这个目的而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去拼命读书的,但我忍不住要问:

——生活仅仅只是工作吗?拥有一个好工作就意味着两脚已踏入幸福生活的殿堂吗?

——一个人读书好就意味着他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能解决、都能从容面对和应对吗?

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我想恐怕不能吧,至多只是培养个考试的工具而已,也就是最高境界就是培养个擅长考试而一旦离开了考试就啥也不行的考试工具,也可以说是一个生活中的废物。

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就像前几年一个留美博士被美国警察遣返回国,据悉其因不适应社会已导致精神失常,要靠药物来维持。

比如说药家鑫的悲剧,如果父母不一味地要求他死读书,不以成绩论高低,而是关注他的心理成长,关注他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药家鑫的悲剧会有吗?事件中另一个死者的悲剧也会出现吗?

成绩好并不代表着成材,它至多只是一个可以有更好生活、有更高收入的敲门砖,但绝不是必需的。

可悲的是,直到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的家长还在认为读书改变一切,读书就是孩子未来竞争唯一的出路。而不理、不管、不顾甚至不惜一切去压抑、摧毁孩子的其他兴趣和天份。

——父母间的眼光差距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父母眼光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未来甚至一生的走向

而且现在也不像过去,过去再怎么样,家里再怎么穷、没有条件,只要我们做孩子的有一颗上进、愿意学习和读书的心,相信未来都不会怎么差;但是现在不同了,光是学校里的一大堆学习任务就可以压得做孩子喘不过气来,又何来的业余和闲心去关注其它?于是就容易被眼前的所谓重任而白白浪费和剥夺了自己求知和上进最好、最珍贵的年华。

所以有心、有眼光的家长,一定不会让孩子的前途甚至一生都给眼前的看似紧要的所谓学习给耽误,而是尽可能帮助孩子争取更多、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去探索、去学习人生中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和知识,从而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能走得更稳、更踏实甚至更远。

如果你经常关注网上教育讯息的话,你就发现被世界各大名校伸出橄榄枝的往往都是那些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有多样兴趣、爱好的孩子们。

文学大师林语堂早就在自己的文中阐述过当时也是现在课堂教育的弊端:

今日真正大学,不在各院校,而在各书店所出之丛书。......因现代能读书之青年所得知识,皆由阅览杂书而来,非由听教师讲义而来。

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我们都可以很快地找到答案,那是因为当时思想自由而且学习途径多样化,那时的人们什么书都看,什么书都读,而相对少地困窘于考试成绩,以至于当时学坛一片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文人、学者甚至大师,层出不穷:徐志摩、林语堂、胡适、陈寅恪等等。其实前人的知识和智慧都是汇聚在书中经典中,读书,就是从前人的知识和智慧精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作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因此,可以说在现在父母眼光的高低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走向。

结尾: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可以快乐生活和工作的人,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人,有能力过自己喜欢生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人,即能快乐、更好地生活的人,如果是这样,那就绝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分数教育,他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对外界客观、公正的判断力,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也有懂得处理和他人以及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力等等,而这一切,绝不是单一的课堂分数教育所能给予的。你认为呢?

——是该好好用心、用脑去主动地思考一下了,不知是不是我有偏见,我发现不论过去几十年还是现在,我们许多做家长的,都缺乏思考,以致因缺乏思考而导致缺乏判断,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在教育路上可不能犯糊涂了,它可是关系着你子女未来前途甚至一辈子人生命运的一件大事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