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门庭若市的KFC,有人叹:“中国市场都快被外国人占完了。”观看着热播的《人鱼小姐》,有人想:“中国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满街的圣诞树,满墙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愤慨道:“应该把西方的文化赶出我们中华的国门!”
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却这样想像:如果KFC与古色古香的茶座并街而立,如果人鱼小姐能与汉武大帝共舞,如果圣诞与春节共庆,让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满目的中西全席显现世人眼前,那又该多好!
是的,中与西应携手,而非为敌。
中国的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正是这开放,让我们民族尘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异国情调的机会。于是,各国文化蜂拥而至。人们听的是麦克·杰克逊,看的是《大长今》,过的是圣诞节。
有人驳斥现代人崇洋。可是,如果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泼欢快的曲调中,我们领略到了热情与活力;在大长今那异域的古朴中,我们看到了贤淑与勤奋;在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中,我们明白了对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会“崇”。
当然,中华的传统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个无法想像的长度。五千年来,有秦皇的焚书坑儒,有汉武的罢黜百家,也有三国两晋的血雨腥风,有五代十国的拼杀吞并,还有元、明、清几世纪的民族统治,可是,中华文化仍旧是传承了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这些词语对于中华那千年历史中流传下的精华恐怕还是太浅薄吧。
试问,这样的文化,怎么能够忘怀?不错,外国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在现代人追求外国的新潮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根。休闲时,不妨靠上古朴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让充满中国元素的水滋润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跃动茶叶,仿佛几经风雨,几世浮沉的中华;不妨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学那古人问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讲过的故事……
牡丹能与郁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与圣诞树共同生长,仙鹤能与夜莺共同歌唱。
中国与西方,何不携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现那文化的绝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