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投放应适时、适量。
(一)、适时投放,保持积极主动性。
小班幼儿游戏随意性强、角色意识差,不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时有发生的现象,为了保持幼儿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材料投放的适时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激起幼儿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帮助幼儿将游戏开展得更深入。这些材料中包括一些半成品的和现成品的。
1.半成品材料的适时投放。
开学已有一个多月,幼儿对角色游戏已有一定认识,部分能力强的幼儿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如“华润超市”里,文文营业员正大声地吆喝着:“谁要来买东西?好吃的东西啊!”小奕营业员也有礼貌地问:“请问你要买什么?”……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架势。但毕竟是小班幼儿,注意力极易分散,工作人员到处“窜”的现象在各游戏区时有发生。同样在“华润超市”,怡怡、小恩等营业员,前一秒还神气地站在柜台前,后一秒却早已不见踪影。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另一方面是游戏材料不受幼儿喜爱引起的,这部分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幼儿对超市里一成不变的游戏材料失去了兴趣,此时,便可以让一些半成品材料成为吸引幼儿兴趣的“良方”。
发现问题后,我们适时在美工活动“彩虹饼干”后将“橡皮泥”、“面粉团”、“彩虹糖”、“彩纸”等半成品材料投放在“超市加工厂”中,幼儿对超市的兴趣大增,纷纷跑来加工“糖果”、“饼干”,她们做了一盘又一盘的“饼干”、一盒又一盒的“糖果”,自始至终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性、耐性都得到了一定锻炼,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们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
2.现成品材料的适时投放。
除了一些半成品材料外,还有一些现成品材料的投放也能帮助幼儿保持他们对游戏的积极主动性。
如在“娃娃家”中,孩子们重复玩着厨房的“锅碗瓢盆”,部分幼儿失去了对它们的积极性,开始不断往外跑,从而也丢失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在一次游戏中,我偶然发现爸爸妈妈急匆匆地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到家后,“妈妈”又迅速脱去孩子的“裤子”,边脱边嘀咕:“以后不能再小便在身上啦!”游戏讲评时,我特意请“爸爸妈妈”来介绍一下这件事情,“妈妈”介绍了自己的行为后,她表示:“宝宝衣服太少了,下次要去帮宝宝买几件衣服!”我顿时想到:有纽扣的娃娃衣服和衣架可以及时投放在娃娃家了,因为现在部分孩子的游戏积极性已经从“物品”转向“娃娃”,通过真实的小衣服和衣架这些现成品的投放可以让幼儿为娃娃换换衣服(解、扣纽扣)、晾晾衣服,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动手等自理能力,还使幼儿对“娃娃”的游戏积极性更深入,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更丰富。
(二)、适量投放,保证规范操作性。
为了吸引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往往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虽然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很浓厚,但经常导致游戏区杂乱无章、游戏常规不易建立等现象。开学初,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最后在掌握“适量投放”的原则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更规范有序,幼儿的游戏常规也更好了。下面就以“超市”和“娃娃家”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适量投放前后的不同体会。
1.“超市”材料的适量投放。
开学初,在准备幼儿的游戏材料时,没有细想就把所有“超市”物品(包括塑料仿制品和教师自制物品)都搬了出来,满满两货架。第一次游戏时,它们也确实起到了吸引幼儿游戏兴趣的作用,但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慢慢地反映出了许多因“商品”太多而产生的麻烦:(1)、材料太多不便于幼儿整理,幼儿也不会整理,导致游戏区混乱,常此以往会养成幼儿不爱整理、不善整理的坏习惯。(2)、幼儿对超市的兴趣都在“把玩商品”上,导致本应在交往、交流上有一定转变时,孩子们仍不停地玩着各种“商品”,阻碍了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于是,我们重新商定“超市”的游戏材料,哪些该撤?哪些暂留?最后陈现在两个货架上的只有两大类,一共十小篮,一类水果,五小篮,均为塑料仿制品;一类水果,五小篮,均为教师自制品。这样分别放置在两个货架上后,不仅看上去更整齐,还更便于幼儿整理。整理、摆放等游戏操作性也得到进一步地规范。
2.“娃娃家”材料的适量投放。
开展“娃娃家”游戏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开学初,为了让幼儿“在家”有事可做,我们不仅提供了“锅碗瓢盆”、“刀叉筷”,还自制了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等材料投放其中,孩子们完全被琳琅满目的材料吸引住了,每次游戏都一窝蜂地往“娃娃家”挤,每次游戏的结果都是桌上、地上、锅里、碗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物品,一些自制材料也濒临毁灭。这些都是游戏材料过多导致的。小班幼儿游戏能力弱,整理摆放意识差,一下子与那么多游戏材料互动,他们肯定不能正确规范地操作。于是,我们也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遵从“适量投放材料”的原则,把自制的材料收起来,通过减少游戏材料,让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常规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