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的原则方法有哪些

2020-10-28 文化 129阅读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为把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运用到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以自然区划原则作基本依据。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生产实践原则等。由于对区划原则的认识不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区划方案。本书主要采用以下区划原则。
1.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主导因素原则是区划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原则。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下列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3)划分某一等级界限的标志和指标。
这三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是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标志和指标是根据区划方法论选定的标准。区域分异因素不同于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区域分异因素的指标来代替。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是通过主导际志法来实现的,即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2.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在了解区域分异规律。但是在追溯发展历史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区划的对象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所产生的现阶段的自然综合体,区划最终要落实在现代自然特征上,因而必须注意古今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上的联系。另方面,作为区划依据的发生也只可能是一个区划单位所以不同于同级其他单位的基本特点的发生。在高级区划单位中,某一单位所以不同于另一同级单位的基本特点,经常都是由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及水热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形成的,这就是在高级单位的区划中大多采用“生物气候原则”的原因。区划的低级单位是处在同一水热条件下,同级各单位之间基本特点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地貌的差异导致整个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因而考虑地貌条件的发生,在低级单位的区划中是有意义的。
3.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例如,山间盆地与周围山地在自然特征上有明显差别,但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两者同属于更高一级的区划单位。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此外,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贯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合理地划分各级自然区域,阐明各级自然区域内自然条件优势,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条件的途径。我国目前许多自然区划方案,大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在自然综合体诸要素中,大多选取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的气温、水分和养分作为地域分异的主要依据。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等。叠置法是将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图和区划图叠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网格,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叠置法可以减少主观性和任意性,并有助于发现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有其发展规律,所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运用叠置法,有时会得出错误结论。
主导标志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导标志作为区划的依据,由此得出区划界线,这种界线意义比较明确。但如果机械地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有时会带有主观任意性。
地理相关法是在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了解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再按若干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制订区划界线的依据。
上述这些方法应当结合使用,它们的共同内容是根据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通过各种现象与对象因果关系的分析,选出可以作为区划依据的指标。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与遥感分析方法逐步运用到自然区划中来。聚类分析是为了把互相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用相似系数与差异系数反映被分类对象之间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两个客体之间的相似系数越大,其对应的差异系数就越小,这两个客体的关系就越密切,合并成一个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似系数的建立,需要用主成分分析,以便从众多的指标中,择取能反映客体本质,在数目上又尽可能少的主要指标。将择取出来的主要指标,在所要进行聚类的诸单元中给予数量化,并且统一评定其数量大小,即进行“标准化”,这样各类指标才具有等效值特性和可比性。然后,从中选用适合的方法聚类分析,进行定量的归类划区。
遥感技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遥感图象综合地反映了地表的真实情况,能够提供宏观的、动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丰富信息,应用遥感图象结合地学分析方法,便于正确地揭示地域分异规律。
3.区划单位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可以“自上而下”顺序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级合并。自上而下区划,主要是根据区域分异的大、中尺度差异,按照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从区域的高级单位开始向低级区划单位逐级进行划分。自下而上的区划是从划分最低等级区划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划单位。现有的全国性大尺度区划方案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
从大范围看,水平地带性是最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是次一级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时应首先表达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基本制约于温度和水分状况,综合这两个因素便成为最高级的综合区划单位。地形的差异又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与风化、侵蚀、堆积等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反映出岩石组成、内营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地形是区划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划分温度带,干湿地区之后,再按地形进行下一级区划。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