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转载的,自己整理一下,删点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提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育应是“学校——家庭教育”。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立体教育。苏霍姆林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教育的作用将会受到干扰、削弱,甚至抵消。而作为三者之一的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生学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位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的语言、态度、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最早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可见家庭是培养人的摇篮。因此,如何实现家长、教师在行动与信念的一致,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
下面我先举两个事例来说明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事例1:
一天,路过邻居家门前,听见屋内传出拍打声和叫骂声:“这么简单的题目你还不会做?你真笨,你在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讲,更何况我又讲了两遍了,还不懂,你真是笨死了。干脆,这书不要念了。”我进了他家的门,看见父亲气呼呼地坐在哪里一声不吭,孩子吓得站在墙边一边哭一边哆嗦。
事例:
有个小男孩,抱着小奖状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气喘吁吁地跟妈妈讲:“妈妈,妈妈,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可怜他多少年没受过表扬了。哪知妈妈头也不回地说:“受了一点小小的表扬,就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你要是能考到级第一,那才算本事!”小男孩的快乐一下子烟消云散。
针对上述两个事例,以及种种调查显示,尽管许多家长重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发展孩子的自主能力,不惜代介进行教育投资,家庭教育方法逐步趋于科学化,但目前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仍然令人堪忧:
(一)重视成绩,忽视成长
当小学生第一天来到学校,老师询问为什么来上学,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为了上大学,将来挣很多。”怎样才能上大学?孩子的回答是:“考试得一百分。”中国儿童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父母关心孩子的轴心仍然是学习成绩。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孩子人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家长剩下的工作,就是用威逼、利诱、哀求孩子达到这个目的。这种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我们的家长在幼小纯真的心灵上写下了“大学”这个遥远目标,把完美的一百分定为孩子求学路上的光环,对只能完成十以内的加减法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100”又代表什么呢?在孩子一次次向一百分发起冲击的时候,又有几个孩子能如愿以偿呢?可想而知更多的孩子经受的是失败的打击,孩子成长的自信,学习的兴趣被完美的一百分扼杀!这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太高,这种期望过高给孩子带来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心灵重荷,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摧残。1岁的少年犯徐利因为受不了重压,失去理智,杀死母亲。这是成绩的压力酿成的悲剧啊!著名的家庭教育卢勤告戒家长: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不要把成长埋没在成绩里!
(二)重视成才,忽视成人
当今的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年轻父母的育儿目标,很多家长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家长理想。而孩子也成了这一理想的牺牲品。为了这一理想,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节假日参加许多的辅导;为了这一理想,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小,各种能力检测题隔绝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为了这一理想,孩子的心越来越寂寞,正在悄悄扬起心灵“沙尘暴”。要成材,必要先成人!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平平常常的人毕竟是多数。我们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培养平常的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告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做人上人,不要让孩子做人下人,要让孩子做人中人,那就是平常人。
(三)重视智育,忽视德育
在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与挖掘上,家长不惜一切代介,聪明是优秀孩子的唯一标尺。家长认为孩子聪明,知识丰富了,他的将来一定是美好的,而忽略了,道德是孩子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明确指出:家长“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评介我们的孩子要全面客观,德才兼备是我们的目标,切记: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我们要警惕不能再出现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割腕自杀;不能再让马加绝的悲剧上演!
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家长在儿童观、教子观、评介观、成才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儿童观:缺乏尊重
在儿童观方面不少家长仍然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懵懂无知的乳臭小儿,把自己摆在权威的角色,对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尊重,强制甚至压迫式的家庭教育屡见不鲜,致使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不足,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给个人和社会的都将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它将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也不会知道尊重别人。
(二)教子观:成材靠打
在教子观方面,由于部分家长存在着“不打不成材”的极端观念,导致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应有的张力。“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三)评介观:重“分”轻“学”
在评介观方面,家长一味注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其学习过程的观念,驱使着家长对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刨根问底,而又常常以自己工作忙为理由,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关注不够。致使不少孩子以分数为“命根”,视考试为畏途,在考试中屡屡出现作弊的现象,甚至由此造就了“厌学、逃学”一族。
(四)成才观:期望过高
在成才观方面家长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指标。在父母看来,子女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文化课,他们送子女进最好的学校,入最好的级,想方设法和教师联系,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升学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期望,家长和子女成了升学的机器。电视不敢开,节假日不能玩,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人的健全发展被严重忽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把孩子们的苦闷焦虑视作无病呻吟而严加斥责;把孩子们的同伴聚会视作浪时间而百般阻挠;把孩子们的业余爱好视作不务正业而严令禁止……
三、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以上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与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陈鹤琴曾经说过:“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苏霍姆林基也这样认为:“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对策:
(一)创设机会,促其转变
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教育的失败,改变教育现状的根本在“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基础应是“家长教育”,没有好“”(家长),难出优秀“运动员”(孩子),“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教育抓起”。作为学校应该为家长多创造一些机会,为家长办学堂,通过举办有实效性的讲座,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讲给家长听,给广大家长提供经过专业学习的专兼职的教育顾问,同家长一起把家庭教育进行到底。同时,作为主任的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用家长教育家长,用家长启发家长。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优于我们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得到的并且是有效的。因此,我想利用家长会将这种宝贵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家长,这样既可以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又可以弥补我们在教育中的不足。如此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努力学习,加强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陈旧加速,家长如不重视自我充实,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一味地依赖几十年前学来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孩子成才令天下父母心驰神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家长勤于学习,就能少走弯路,孩子的成长会理想得多 家长要教育好孩子,自己要先受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分析各种成功教育的案例,无不闪烁着教育的智慧,在浓浓的爱中加入了智慧的“调料”,让爱更加厚重。列宁的姑妈在他打碎花瓶时,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海伦的老师用智慧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家长学习现代教育知识,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这样才可能让家庭教育从经验型、自然型发展到科学型。
(三)家庭民主,注重体验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健康、文明、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家长的重要责任,家长应努力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让现代的、民主自由的清新气息吹进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不强迫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发展,而是去发现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因为身教胜于言教,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上网,和孩子一起分享爱,和孩子一起制造爱……长此以往,家长便会与孩子亲和在一起,不但能了解孩子的世界,分担他的烦恼,还能时时影响孩子,事事教育孩子,利于孩子发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维学习。
(四)关注孩子,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等方面都是人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再者,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又是人正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命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介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种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所以,今天的家长可不能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仅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因为德育是育人的核心,以道德修养促进文化修养,而德修养的文化修养才是丰厚的。我们的家庭教育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应在顺应天性、因材施教的前提下,重在教子做人,要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优良的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五)学会赏识,培养自信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堆篝火。而孩子的能力和自信正是点燃生命之火的火种。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收获型的,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获。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给予孩子的一切帮助都应该是鼓励和赏识。要注意的是,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看到你这段时间很用心,做题方面显得灵活了许多。”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家族的兴旺看孩子;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人才,国家的强盛看人才。家兴国盛看教育,家长教育是关键。福禄培尔不也曾说过:“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对于培养“根”的事业不但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成为家族明天的骄傲,为了让孩子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