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也就是亲属,即是与自己有着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人。家庭成员的称呼,多年来已经形成规范,如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对待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不一定非常标准,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爸爸”、“妈妈”。这样称呼主要是表示与对方“不见外”,是自家人。
在与外人交往时,亲属称呼在传统意义上有敬称和谦称两种。对自己的亲属,应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称自己亲子女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子女由于父母娇惯,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常称呼父母为“老爷子、老头子、老太太、老太婆”,甚至直呼父母的姓名,表现出对长辈的不尊重。有的夫妻不称呼公婆或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而称呼“你爸,你妈”。
要想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我们就要注意家庭称谓上的一些禁忌:
忌不称呼
有的人性格腼腆,或由于其他原因,见到自己公婆或岳父母,什么也不称呼,只“嘿嘿”一笑了事。有的夫妻不称呼对方的姓名,只一味地“嘿”、“喂”、“哎”。长期对长辈不称呼,很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夫妻双方不称呼也显得互相不够尊重。
忌称呼粗俗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时。例如有一位青年因为结婚时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与父母大动干戈,称父母为“老不死的、糟老头、死老太婆”。
有的父母在训斥孩子时,称子女为“没良心的、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甚至吵到激烈时,双方会搬出最难听、最野蛮的字词来称呼对方。这种粗俗的称呼,必定使矛盾火上浇油,破坏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造成不应有的家庭纠纷。
忌称呼不适度
家庭称呼既要讲究文明礼貌,又要生动活泼,不能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志化、朋友化。因此,家庭成员间通常称呼爱称或戏称,体现出成员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比如“小刚、老大、玲玲、一把手、内当家、财政部长、宝宝”等,充满着亲切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体现出家的温暖、融洽。
但有的家庭成员不管对方接不接受,不管地点、场合,一律称呼爱称、戏称。例如有一位丈夫平时在家里总爱戏称自己身体较胖的妻子为“肥肥”。一次在办公室里,这位丈夫当着一些同事的面叫着妻子的戏称,使妻子觉得丢了面子,回家后跟丈夫大吵了一架。
家庭成员间的乱称呼现象,无疑会使家庭秩序发生混乱。因而,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应该讲究长幼尊卑,尊重长辈,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此外,对朋友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在其称呼之前加“尊”、“令”、“贤”字等。如对其长辈,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对其平辈、晚辈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和长幼,如“令堂”、“令郎”、“令爱”等。与亲属称相类似的称呼我们通常叫亲近称,对于邻居、至交,有时可称“大爷”、“大娘”、“大妈”、“大伯”、“爷爷”、“阿姨”等,有时还在称呼前加上姓氏,如“张阿姨”、“李叔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