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是这个时期所必然拥有的心理过程;二是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这一阶段的学生完全改变了小学时 “乖孩子”的形象,而且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少,有的根本不沟通。他们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的观点,并且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家长的认同,当其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度反感家长和老师了解其个人隐私空间,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他们在学校也极度反感老师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在课堂上和老师抬杠、顶嘴,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发生冲突。
这种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因此,孩子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让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家长盛气凌人态度。
二是部分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了教育方式不得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孩子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关心,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中学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是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当学生犯了一点点错误的时候,老师没有与学生谈心和教育,往往是训斥或者直接请家长来学校,这些都很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五是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很大一部分的中学生就十分欣赏并极力模仿电视、卡通片、网络游戏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和消除中学生的叛逆思想呢?
一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的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二要以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要耐心教育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能给他们太多的责备。
三要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大人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我们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同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意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不钻牛角尖,处事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要从叛逆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适当地指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