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可怕知画分为俄罗斯民族、乌克兰人、乌兹别克人、白俄罗斯人四个民族居住区域。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世界进入到两极格局,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之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在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苏共被迫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扩展资料:
前苏联四个民族居住区域的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最北部和北冰洋附近的岛屿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大部分国土位于温带,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南高加索和中亚的南部属于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冬季几乎全境降雪。
主要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季、秋季短,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强。约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
呼啸的北极风产生沿海的风寒最低达到−72°C,或草原雪灾。气候表现为苏联的沿海地区,倾向于温和气候。结合“西伯利亚高压”:寒冷,东部高压系统,加上潮湿,在西冷气旋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天气模式。
温带以外的两个领域表现出苏联的气候多样性:苏联远东、太半洋地区为季风气候;以及苏联南部海岸延伸的副热带高压带领土,克里米亚,而高加索和苏联的中亚地区,那里充满沙漠和绿洲。
苏联降水量水平由低到中等,大部分的土地,远离海洋。超过一半的加盟国每年降雨量少于四十厘米,苏联的中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可以得到几乎一半的量。最潮湿的地方在郁郁葱葱的亚热带地区的高加索地区和苏联远东沿太平洋海岸。
水文特征:
苏联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表水资源,大约有300万亿立方米的河流400万亿立方米的水库,每人每年平均用水量达180000立方米,是其它国家的一点五倍左右。
但是,苏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84%的地表水都流入了北冰洋和太平洋。然而,75%的人口和80%的工农业集中却在苏联的西北地区。
伏尔加河[3] ,位于苏联西南部,发源自俄罗斯特维尔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在河口三角洲上分成80条汊河注入里海,全长3692千米,
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约每秒8000立方米,年径流量254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全流域居住有6450万人,被苏联人民称为“母亲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主要支流有奥卡河、卡马河、别拉亚河、维亚特卡河等,流域北面与波罗的海、白海及巴伦支海各流域为界,东北及东面以乌拉尔山脉和喀拉海各河流域为界,东南与乌拉尔河流域为邻,西面及西南与第聂伯河、顿河流域毗连。
伏尔加河是苏联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干道,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千米,并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河连接白海,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与亚速海和黑海沟通,达到“五海通航”。
伏尔加河的流经特维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科斯特罗马州、伊万诺沃州、下诺夫哥罗德州、马里埃尔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共13个俄罗斯联邦主体。
伏尔加河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计电量约1200万千瓦,已建成11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135.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9亿千瓦·时,占可开发电量的70%。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