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应集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来讲,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掌握首先原则或信念;道德行为是将这些原则和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 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道德原则和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准确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特点是符合社会提倡的模式,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很少采取单独的主张。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其中还有这样一种规律,即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年龄增长,逐步会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模仿、出于无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为表现、只会说不会做等等。针对小学生这种言行不一致、言行脱节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做到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体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应该一味地责怪、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