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音乐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

2020-10-28 音乐 109阅读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是在1911年,由瑞士医生EagenBleuer提出并引入相关专业文献的。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它的三个核心特征是:社会化障碍、交往障碍、想象障碍。这些特殊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水平较低,掌握语言能力迟缓,常常代词错用,只能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简单句子;不能与人对话,缺乏目光接触,不会主动参与活动。
目前,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才是根本,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乃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他们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让他们走出自闭,开口说话,融入社会大众,所以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教师、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利用音乐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自闭症儿童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音乐才能就是其中之一。Applebaum,Egel,Koegel&Imhof(1979)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比有音乐天分的正常儿童还要高,他们拥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辨音能力。因此,利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调整其感官感觉,保护开发调整大脑状态,发掘其学习潜能,促进言语及沟通技能,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治疗方法。
(一)让音乐课堂充满魔力
音乐是自闭症儿童能接受的安全而多元的感观刺激,这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如何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赢得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着迷、集中注意来参与一切音乐活动,是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每次上音乐课我都提前5分钟到教室,我所有的穿着、语言、情境布置等都为同一主题的音乐课而精心设计。比如,在学习彝族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时,我身着彝族服装,在教室门口朝学生招手喊着“啊哩哩 啊哩哩……”学生既新奇又高兴,一个平时连头都不抬的自闭症儿童也抬起了头,不需要保育员招呼,学生整整齐齐地进了教室,不用说,一定是我的彝族服装吸引了他们……很多人一定以为课前准备到此就结束了,其实不然,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个时候才是良好的开始,只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就应该适时适地地捕捉、挖掘:我与每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眼神的对视交流,并拉着他们的手微笑地对他们说:“你好吗?”请记住,一定要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
因此,利用课前准备把音乐课堂变得有魔力,吸引学生的一切感官;我还经常准备“百宝箱”,给学生一些惊喜和发现,赢得了这个好的开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地进行后面的音乐活动。
(二)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促进语言发展
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就是语言。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和缺陷,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以及发音不准确和语言不流畅等方面。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优势:节奏感强。语言是有节奏的,将语言和节奏相结合,成为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听、唱、奏、动的综合教学,所以我将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让他们口、眼、手、腿、脚全面地动起来,在科学的节奏训练中发展语言。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结合自闭症儿童节奏感强的优势,在音乐课堂里我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比如《你的名字叫什么》:
x x × × | × × × ― | × × × × |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 我 的 名 字
× × × ― |
叫×(姓)××(名)
这首歌曲就很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唱,可是针对自闭症儿童,他们连口都不肯张,又如何说唱自己的名字呢?所以这里就要借助奥尔夫节奏练习和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张口。曾经有老师跟我反映说她很亲切地对学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可学生头就低得更厉害了,根本不理她。我相信如果她运用一点音乐节奏的魅力就不会束手无策了。我是这样教唱这首歌曲的:①将学生的名字制成漂亮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名字下面各放置一个乐器“手按铃”(音色不同),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用不同音色的“手按铃”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玩乐器中学习按节奏(×××)认读自己的名字;②老师手握“话筒”逐一问:“你的名字叫什么?”并配以小鼓伴奏,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话筒式”的问答,比平常的问答要有趣得多,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鼓声中练习回答;让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一问句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答唱”,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回答,一开始肯定会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用“我”来回答,所以我出示话筒让学生理解了话筒对着他,就是要他回答“我的名字叫xxx”,既有趣又有效;③学生学会“答唱”后,我让学生用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等不同形式表达说出自己的名字,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式“对问、对答”,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将沟通能力的训练进行到底,所有的一切音乐活动设计都是训练手段,重要的是要培养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掌握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与他人沟通,所以每一堂音乐课的提升和拓展都应回到“沟通”这一轨道上来。
上述的例子是针对低年段的自闭症儿童而设计,随着他们的成长,选材也应有所变化,尽量选择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题材,有了这个入门石来发展语言,才能敲开其他大门。
(三)在歌唱训练中与学生“对话”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复练习,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这些重复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症儿童“预知”的感觉。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歌唱训练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建立起师生间一种很自然、很流畅的“对话”桥梁。 音乐课离不开唱歌,可能有些老师觉得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就行了,其实不然,学会唱几首歌,对自闭症儿童来说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他们有着超强的音乐自学能力,况且现在的校园广播、网络传媒都是很好的“老师”,这就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针对自闭症儿童,我把歌唱训练作为很好的沟通手段,寻找与学生能够交流的契机,适时在歌唱中与学生“对话”。比如,在春季入学时,我为七年级的自闭症学生选择了一首《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歌曲主要描写鞭炮声:噼噼啪啪;春雨声:嘀嘀嗒嗒;小鸟声:叽叽喳喳;春水声:哗啦啦啦。歌词清晰地描绘了春季里的各种景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唱歌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此歌曲前,我已经在校园广播和七年级的教室电脑里反复播放《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学生熟悉后,我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雨天进行教学,这个时候我的教学就变得简单多了,我只需加以适当指导,学生在仔细揣摩中就能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学唱到“叽叽喳喳……”时,我并不是完整地把歌曲唱完,而是开始跟学生交流:“在哪里听到过这种声音?”学生经过几年时间的训练已经有简单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用来沟通。有的学生说出了“树”,有的学生指着外面……我知道,孩子们都在思考,都想说话,我灵机一动,把教室搬到了树底下,所以这节课的对话练习进行得特别流畅,我们在树底下唱着快乐的歌、聊着开心的事……至今我想起这节课仍然会感到无限温暖和感动。
实践证明,在歌唱训练中要实现与自闭症儿童的流畅交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需要老师敏锐地寻找交流点,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四)利用音乐游戏增进交往能力
自闭症儿童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尽快适应社会。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体现就在于他们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等人的交往上,如何将学到的沟通能力用到交往上,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学认真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音乐教学和训练课上,我更多地是运用音乐游戏来促进自闭症儿童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的交往。比如,在中年段的一堂训练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找朋友》:每个人口袋里装着一个礼物,按照音乐的节奏合乐拍手唱歌“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面对面把歌唱完、互赠礼物、道谢、再见。这个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友谊的存在,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与他们交往。游戏很简单,但是所起的效果却非常明显,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改善了许多。实践证明,在共同游戏的集体环境中,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五)利用情境表演将生活再现,让自闭症儿童学会融入社会
每一个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闭症儿童排练小剧目――简单的生活情景表演,剧目的题材皆来自平时与学生、家长、保育员的交谈中,了解到的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我也经常利用家访去采风。比如,播种季节时,我给九年级的自闭症学生设计了一个剧目:《插秧的笑声》,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所以面对这个题材他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插秧,只是看父母插过,而在这个剧目里学生将切身体验插秧的过程和乐趣,虽然不能在真正的农田里插秧,但我们在宽阔的操场上模拟,学生依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我在剧目里还设计了许多打击乐器和对话练习,在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开口说话,因为这些表演的情景都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再现,这会让学生觉得既安全又有趣,所以他们自然会愿意融入老师设计的这些情境里,自然也会愿意与大家沟通、交流,这对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二、效果与思考
在老师、家长、保育员的配合下,我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5名自闭症儿童(有5年的训练时间)进行了总结性评估。评估发现:①这些学生有了主动语言的意识,大脑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都得到顺利的发展;②对歌词的理解比以前要好,在音乐活动中能准确使用人称代词;③两名经常低头不说话的学生见到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大部分学生可以与别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寒暄,能主动提问和发起交流,但句式单一、内容表浅,仍然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④3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趋于稳定,许多不良行为也基本消失。
从以上评估看,这5名经过训练的自闭症儿童的综合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为他们特意制订的训练计划并加以正确实施密切相关。在学校,这些自闭症儿童有老师的关注和训练,可走出校门,他们面对陌生人又该如何去适应、去沟通,这将成为我下一个思考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