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一样,有各自的独特的概念。印度文化暂且不论。现在看看中国文化的概念,最原始的是?太极,阴阳,五行,道,以及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概念被中医,艺术,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运用。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的概念。太极这个概念是的关系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一阴一阳谓之道。仁义道德似乎是独立的伦理学的概念。前者是哲学的概念。
太极这个概念现代社会不怎么运用。运用最多的是阴阳,五行。这是中国人的最原始的自然物质观念,认为自然中存在两种对立的元素,阴阳,五行是物质之间的运行的关系。物质的组成是阴阳五行,物质的运动也是阴阳五行所形成的。在这里中国的文化的概念去掉了上帝。没有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物质之间的阴阳五行的关系自然推动物质的运动。这也是中国式的自然的观念的基础。没有上帝的物质世界。其次也是无神论的物质世界。没有神灵,物质自然的也会运动变化。这是一种构想,却没有被证实。或者还是经验主义的范畴。对于更加广阔复杂的宇宙,是不是需要一个第一推动力,中国的先人没有解答。
中国人用阴阳五行代替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概念。或者纯粹是另一种思维。西方文化是元素论。一切都是元素组成的,化学物理所证实的是,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是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推动形成的。中国的气的概念接近分子原子论,但还不是真正的原子论。中国的先人纯粹进入另一种思维的路径,这主要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自然本身的变化为依据。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格物致知说明,中国人的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物质,这基本是唯物论。但是中国却还要一个绝对的“理”与“天理”“良知”概念。在物质之外还存在一个天理,绝对的理,这与柏拉图的理念有些接近。但是这个天理还是人欲。人人所希望的就是天理,故天理还是主观性的。天理还不是客观规律,还是主观主义的理念。所有人的希望就是天理。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天理却是少数人的。良知也是对天理的呼应。实际上天理良知都在主观的。
接着道这个概念,中国人是不是建立了纯粹客观的概念?道是一切存在的规律性,却不是具体的物质。道是先规定一切的秩序,却不是具体的物质,也就是说道是无形的。这样中国人第一次思考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物质背后的存在就是道,而道是主宰物质的。这里中国人似乎塑造了一个接近上帝的概念,但还不是宗教神学的上帝,道是独立的,这样摆脱宗教的神,也摆脱政治意图,摆脱现实的羁绊,才能成为独立的道。但是道的独立性与万物之间的联系性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闻道”?这也是一个问题。西方文化在塑造上帝之后,上帝是一切人的上帝,人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上帝,上帝也是一切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道在肉身,这样上帝与一切的联系性就建立了。而道不是这样。这就是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意志的方面是什么代表的?太极,阴阳,五行,道,理都是无情的,这样中国人就建立了似乎是纯粹客观无情的概念。这样这些概念与人的联系是什么?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怎么样进入道,理,天理,阴阳五行的?这样中国文化缺少一个属于人的情感意志与上述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意志的动物,仅仅阴阳五行还不能说明人的情感意志。尽管后人是阴阳五行触及人的情感,木是仁慈的,金是义气的,这却是生硬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文化没有建立上述概念与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人就是伦理学独立研究的范畴。这个范畴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还是把仁义道德看成是来自天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都是自然为基础的。人还没有独立成为人的自由意志。君子自强不息还不是人的自由,还是被动的对天行健的呼应。这里还需要继续思考。
中国文化缺少一个情感范畴与纯粹客观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也就是说,道是如何与人的情感呼应的?人是如何以情感的形式接近道的?孔子以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人这方面的,道是如何接近人的?道是不是会选择性的降临到某个人的心中?不是。如果是这样,道的独立性就丧失了。道的独立性与人的主观努力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天道酬勤。似乎是勤劳的人会得到道的惠顾。这实际是一种想象力,而非事实。道与人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这始终是难题。
简单地说,人是一个范畴,道是一个范畴。天人合一说认为,不需要建立什么,人与天道本来是合一的。人只要顺其自然就能与天道合一。这没有经过什么推理。只是一种演绎。天有日月,人是双眼。。。这样的演绎是生硬的。人副天数也是差慰人意的。自然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人与自然的联系性,这是三个问题。中国人却跨越式的看成是一体合一的。
中国文化的问题,就像现代的哲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中国人只有理论,理论与实际的(人)是怎么联系的,如何才能联系?这里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理论与人的之间缺少一个中介。是什么导致理论与人的实际之间建立了联系?不仅是在学理上,而且是在实际上。那么中国文化的诸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与现实的联系就是空白的。也就是说,这些概念会对人毫无价值,因为再好的理论如歌不能和人建立联系,就是悬空的。实际上中国最实用的的还是儒学,儒学建立实用的学术,直接成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是儒学是人的学问,却不是自然的学问。只能是人道,不是自然之道。儒学与道学之间是怎么联系的?还是悬疑。儒家建立仁义道德,道家直接反对仁义道德“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仁义道德是另一种负面形成的。佛教在中国文化起到补偿的作用。但还是不能与儒学完全对接。四大皆空与中国式的太极阴阳之间还是存在抵触的。
就此中国文化的诸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是什么,这些概念理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是什么?还是问题。理论如何才能联系实际?那么多的概念与人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如果还是生硬的,那么久必然会扭曲人,削足适履把人变成理论的对象。这也是问题。关于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思考。
补充,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仁,这是什么意思?是人本主义的凸显?那么人就是核心。道的概念,理的概念就被挤到边缘。再说,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种被动是不是矛盾的?道与人的关系哪个是主要的,主动的?人能弘道已经是说,人需要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弘道。但是儒家却没有自由这个概念。儒家的条条框框恰恰使人失去自由。则如何才能人能弘道?这也是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是如何把理念与人联系的?人是情感的动物,理念是另一个层次,如果没有一个中介,理念与情感化的人就很难建立联系。中国文化不是三位一体的思想,而是二元论,阴阳,天人都是二元,二元之间没有中介,那么阴阳是怎么联系的?天人是怎么联系的?或者按照中国人的思想,二者无条件就可以联系?按照佛教的思想,----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就是条件,中国文化缺少一个条件。虽然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却没有上升到“条件”去。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只欠东风就是条件。一切存在是在条件中并因为条件而产生发展变化。失去这个条件,怎么才能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阴阳合一?
中国文化的关系,阴阳,天人之间没有任何变化的条件,所以是无条件的。这可能是其特点,也是其问题。问题是,没有二元之间的中介,一切存在的可能性和条件是空白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仅仅是“我”与“仁”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可能的吗?我因为什么原因和条件而需要仁?如何才能实现仁?还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是自我自由意志,一个是外在的规定,这二者是因何条件而实现的?所以中国文化是“无条件”的。阴阳之间的变化是因何条件而形成的?没有变化的条件,阴阳就可以自己无条件变化吗?这也是问题。比如木生火需要空气和燃点温度这些条件,而在阴阳五行中,木生火是无条件的,这样理论自身就是有问题的。
先规定,后存在。规定就是条件,原因。失去前者就不存在后者。条件就是存在之间的中介,条件是导致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那种第三方的因素。失去这个因素一切就不能存在。上帝似乎是无条件地可以创造一切,实际上上帝还是借助,太初有道,这个条件的。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这里前者是先规定,后者才能存在。
中国文化的各种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怎么建立的?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自然,君亲师是人。君亲师是人的必要依据。而天地君亲师是怎么联系的?没有联系这就是几个生字。天人是怎么联系的?这里的条件是什么?中国文化没有明显的逻辑,也没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清晰的思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无条件的。没有学习的大环境,没有学习的必要的小环境,就无法和不能学习。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这样的思维是可能的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也是不对的。人寻求帮助并不能分为君子小人。寻求帮助并不是小人,而是人的本能。君子也不能完全独立与世。所以,人必须在某种条件下生存,这里不能以君子小人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人”“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单方面就可以决定什么是可以给与人的?这里别人是我给与的条件。倒是别人的需要是我给与别人的依据。儒家的思想并不是因缘和合,而是单方面的自我决定。这就是随心所欲吗?还有格物致知,也是人与物的关系,这二者之间是“格物”,导致知识。这也是单方面的。不仅是人的格物,还有物与人的关系。格物致知类似于实践出真知。还有知行合一是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无条件的。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知行合一。这里的条件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是二元思维,没有中介。也没有逻辑性。这样就形成了单方面的自我与对象之间的我条件的关系。中国文化只考虑二种因素,就是主客观因素。主客观之间的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却是空白的。阴阳相互推动产生变化。但是什么导致阴阳相互推动才是主要的,可见存在第三方的因素。阴------中介----阳。中国古人的思维就没有中介,也是学理上没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