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捭阖”是人道还是“天地之道”的深度解析

2023-05-25 综合 50阅读
翻译《捭阖篇》原文时,大凡《鬼谷子》白话翻译版本的作者都是将“捭阖”当着是“天地之道”来解读的,并意淫“捭阖”是鬼谷子另辟蹊径用来认知和解释世界的哲学观。这就如同挖了一个大坑一样,让爱好《鬼谷子》的读者在解读《捭阖篇》时,不但犯下了误读误解的错误,而且还诱发个别读者居然真的用“捭阖”去诠释“阴阳”和“阴阳变化”,这除了贻笑大方且让人汗颜外,而且也让那些著书的专家和学者蒙羞。为了正本清源,本贴依据《捭阖篇》原文中有关“捭阖”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深度解析“捭阖”是人道而非“天地之道”的道理

第一,在《捭阖篇》中,当“捭阖”分别表述为“捭”和“阖”的内容时,“捭”和“阖”是施行在人道中的行为(或方法)。

首先,《捭阖篇》原文中的“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表明:从原文的内容引入“捭”和“阖”之始,就将“捭”和“阖”列入人道的内容来表述。(以下为深度解析,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从句法构成来看,全句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是漏伏多重复句。在主一级层次的复句中,全句原文是表解说的联合复句;这就是说,原文的前分句“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是解说的对象,而原文的后分句“无为以牧之”则是解说的内容。这也是说,后分句“无为以牧之圆汪”是针对前分句的内容而言,其中:“牧之”针对原文“贤不肖、智愚、勇怯”而言,“无为”则针对原文“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而言。

在次一级层次的复句中,全句原文的前分句是表因果的偏正复句,这就是说,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表原因,而原文“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则表结果。

从语义构成来看,分句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是一句表存现的叙事句,也就是说,这句原文叙述了“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的客观事实。其中,没有争议的是:所有的注文都将“贤不肖、智愚、勇怯”诠释为人的才品,而有争议的是:因设定的语义背景不同,“贤不肖、智愚、勇怯”所表示才品的人也不尽相同。比如:陶弘景(有争议的古本注释者)的注文就是站在帝王术的角度,将全句原文的语义背景设定为:君王驾驭臣下的方法。如果以陶弘景所设定的语义背景为例,那么原文不但省略了“夫”前的定语“臣下的”,而且还省略了动词“有”前的中心语“等才品”,所以分句原文可理解为:夫(臣下的)贤不肖、智愚、勇怯(等才品)有差。

分句原文“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是一句省略了主语的说明句,其中:按照陶弘景所设定的语义背景,省略的主语应是“君王”。这就是说,原文针对前文所阐述的原因,接下来就可以对相关的人实施“可捭阖、进退、贱贵”的行为(或方法)。有争议的是:“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作为复句形式的谓语,是可施行的并列方法呢,还是可施行的选择方法?比如:陶弘景将分句原文诠释为“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说的就是,贤能的臣下,(君王)可以拨动而同合他们;无能的臣下,(君王)可以闭藏而区分他们;聪明和勇敢的臣下,(君王)可以进擢而重视他们;愚蠢和怯懦的臣下,(君王)可以辞退而轻视他们。由此可见,陶弘景就是将分句原文所陈述的方法,当着是君王因人而异可选择使用的方法。不过,陶弘景的注文并没有按照分句原文的语义,而是按照他对返腔携君臣关系的理解程度来解读原文的内容的。原文的语义表明:无论是“贤不肖”,还是“智愚”,以及“勇怯”全都可以对他们施行“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只不过对付那些不如自己且分类为“不肖”“愚”和“怯”的人时,施行更容易罢了,而对付那些与自己相差无几或高于自己且分类为“贤”“智”“勇”的人时,施行就要准备充分。这点结论,吧友可参阅《忤合篇》原文中“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类似的内容。所以,分句原文可理解为:(君王)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贵。特别强调:分句原文中的“乃”是重在辨别的表决断的副词,可译为“就”;而“捭”和“阖”则与其他两类行为(或方法)共同施行在人道中。

分句原文“无为以牧之”是省略了主语的叙事句,这就是说,分句原文陈述了君王应用无为的手段来驾驭臣下的客观事实;其中:争议最大的有二:一是,“无为”作何解读?一是,“牧之”作何解读?

从分句原文与之前两句原文构成的关系来看,“牧之”是针对其前具有“贤不肖、智愚、勇怯”等才品的臣下而言;而“无为”则是针对君王施行“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退、乃可贱乃可贵”的行为而言,所以这里的“无为”既不能解读为道家老子“顺其自然而为”的哲学思想,也不能解读为儒家孔子“仁无为而礼有为”的哲学思想;倒是非常接近将道家和法家完美结合的黄老之学“君王无为而臣下有为”的哲学思想。

由于,上文中已经指明了(君王)实施“乃可以捭乃可以阖、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贱乃可以贵”的行为(或方法);所以,再将分句原文中的“无为”诠释为道家等哲学思想,就无法自圆其说。唯一能解释通是:“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是发生在施事者思维层面中的抽象行为或活动;因其他人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如果做得好的话,还很难被感觉出来。所以,原文中的“无为”是针对发生施事者思维层面中的行为而言。

并且,从原文“无为以牧之”的语法构成来看,连词“以”连接连谓短语“无为以牧之”。由于连词“以”从介词虚化而来,仍然保留了介词“以”的词性;所以连词“以”的前部分“无为”表示手段,而后部分“牧之”则表示目的。这样一来,分句原文可理解为:(君王)用无为(“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的手段来达到牧之(的目的)。

由上可见,“捭”和“阖”从开始,就是与“进”和“退”、“贱”和“贵”并列为人道中用于解决人世间相关问题的手段。

其次,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所表述的是:“捭”和“阖”的过程;也就是说,本节原文详细地描述了应行“捭”和“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施行这两种手段的原则。由此可见,本节原文有关“捭”和“阖”的内容仍属于人道。(因本贴篇幅,暂不作深度解析。)

再次,原文“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所表述的是:施行“捭之”和“阖之”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也就是说,本节原文详细地描述了施行“捭之”和“阖之”必须坚守的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由此可见,本节原文有关“捭之”和“阖之”的内容仍属于人道。(同样,因本贴篇幅,暂不作深度解析。)

总括而言,当“捭阖”分别表述为“捭”和“阖”时,与此相关的内容都属于人道。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捭阖”是“天地之道”,那么为什么不在表述“捭”和“阖”的全部内容中,就将“捭”说成是“天”,“阖”说成是“地”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