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实践探索

2020-08-27 综合 108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经济体之一。然而,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2010年工业化指数不到60,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40%的路程;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的理念。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是放弃现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协调的现代文明道路和模式。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贯彻执行的重大课题。这里,“理念融入、目标导向、原则贯彻”是关键。
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国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日益得到重视和维护。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可以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必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将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融人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过程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以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杜会提供基础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政府、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