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讲,
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
使得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
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科学发展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变革。
它既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
哲学,也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
界和建设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而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形成和发展是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本质上来讲,
正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所以,
马克思主
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
基
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
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在马克思看来,
哲学研究必须面向实践、
面向现实世界,
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
关注人和人类的
命运,要把现实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用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能称之为实践的,
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进行有效改造的活动。
因此,
尽管实践
的范围非常广泛,
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依据,
而根本制约它们的,
是客
观的物质活动条件。其二是普遍性。实践是人类进步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
统一性的特征。生产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大,不断地表明了这一
趋势。
实践的普遍性特征日益显露出来,
揭示着人类实践的大趋势,
求得人全面
而自由地发展,
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
使得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科学、合理的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
开拓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捍卫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
更加完备而彻底的
唯物主义,
为我们正确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
科学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
应有地位和使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真理观和价值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
一
)
实践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人和
世界及其关系进行总体的思考和把握,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内在
本性和基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
发,
看到了旧哲学本质特征上的缺陷,
与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
马克思正是通过
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从而建构了一种
“新世界观”,并以此消除了精神
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的对立。
同时,
科学实践观的诞生,
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及
其发展提供了依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实践的活动史,实践发
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展史的钥匙,
(
二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
观点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统一的客观自然界逐渐
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
通过劳动
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
改造自然的同时,
又形成、
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也就不可能有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
所以,
天然自然、
人类社会都是人类通过社
会历史实践活动不断地生成、
创造和分化的存在物,
它们彼此共存。
(
三
)
实践
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
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实践
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
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
识的归宿,
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
(
四
)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
实践以及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探讨,
提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深刻而科学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
首先,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
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要满足各种日常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而
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了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而且也生
产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
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
学将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物质生产实践,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认
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另一方面,
改造社
会关系的实践也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斗争则成为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些都从根本上将实践确认为社会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
理解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地
丰富并加以完善,
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
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理论。实践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
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一般地说,
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实践具有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
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巨大指导作用,
对于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
推动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马克思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中国
问题为研究中心,
理论联系实际,
两者相结合共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辛苦历程,
就是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不断深入中国国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指导现实实践的历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巨大的理论成果。
我们要不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其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
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二)现阶段,需要积极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
础
,
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具体展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是一次伟大实践总结,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
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
,
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对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
要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0
世纪中叶以来
,
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自然资源短缺、
生态破
坏等严重问题,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正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实
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
展,
提醒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根据资源、
环境等客观条件展开实践,
要求主
体在实践中对自己的目的、
追求有所
节制,
要从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国情出发,
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永续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科学
发展观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要将发展做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
展。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而人们的首要的需求是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没有高速
度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就难以使人民富裕起来,
也就谈不上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全面需求的满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再次,要
坚持人在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到“发展依靠人,
发展为了人”,
坚持“以人
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在当今世界,面对由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网络文
化、
虚拟世界等建构的新世界图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多地针对时代的问题情
境,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昭示实践的发展机制,为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实现
人类的共同理想提供了理性的导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
作为一种丰富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的世纪中非但不会过时,
反而会随着人类实践内涵的丰富
而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
21
世纪,
实践观已经成
为当前发展的一个时代焦点。
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正
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
发展。
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
我们要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
不
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