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慕尼黑啤酒节相比,我国的节事旅游存在哪些问题

2020-05-21 时事 125阅读
1. 节事旅游发展的简况
与中国现代旅游研究发展的30年历史相比较,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的历史相对较短。虽然春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节事活动在中国现代旅游的起步阶段就成为重要的吸引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节事旅游在中国可以说直到1995年才正式登台。这一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以“中国——56个民族的家”、“众多的民族•各异的风情”、“探访中华民族风情•难忘神奇经历”为主题口号的“民俗风情游年”活动。在这个活动的推动下,节事旅游开始得到全国各地政府、旅游企业的重视。随后,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1年第一届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广东2001年花卉博览会、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大会和沈阳世园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节事活动(mega-event)的举办,对于推动举办地旅游的发展、塑造举办地的旅游形象、推进举办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节事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节事旅游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全国各地“节事热”和“节庆热”也渐成气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旅游活动大概在6000个(次)左右。
随着节事旅游的大发展,有关节事的行业机构也在国内开始建立,如国际节事协会(IFEA)中国分支(北京节庆文化发展中心)、亚洲会展节事财富论坛(上海)、国际展览与节事(项目)协会(IAEE)中国分会(苏州)、复旦大学中国节事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节庆研究中心。有关省份也建立了节事的研究机构,如湖北、江苏、陕西均建立了省一级的节事研究会、协会或节事文化促进会。同时,国内先后举办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与节事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和产学交流会,如2000年上海“21世纪旅游节事发展战略研讨会”、2002年南宁“‘节事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国际主题会”、2003年贵州•铜仁“中国城市节事研讨会”、2005年北京首届“中国节事活动国际论坛”、2005年中国会展财富论坛(CCEFF,上海)与国际节事研究中心(香港)举办的首届“中国节事活动与城市经济发展高峰会”(舟山)、2008年3月上海第五届“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暨首届“中国会展节事产业博览会”、2008年11月“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国际旅游学会第二届双年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第三届全球节事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会展教育年会”(广州,中山大学)、2009年3月第六届“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CCEFF 2009)。
总的来看,我国各地节事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助推剂。与此同时,国内的节事旅游活动也存在特色不鲜明、影响不显著、活动策划主观性强、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经济效用等问题。“人造节”、“官办节庆”过多过滥,以至于中纪委牵头四部委于2010年6月发布《关于对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清理摸底工作,减少过多过滥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