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小学中的地位影响及趋势5000字

2020-04-27 文化 120阅读
1 古代文学: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1917年,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当代文学: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以后的文学。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3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力倡导白话文。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4 文学革命的意义: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特征。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等,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强调“为人生而艺术”。
6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
7 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
8 鲁迅在历史转折关头参与历史发展的宣言,中国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9 《狂人日记》
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贡献与价值: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10 阿Q神胜利法: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所采用的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11 阿Q的三个特征:贫(无产者)、愚(思想落后)、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现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残酷毁灭的过程中
13 鲁迅唯一涉及爱情的小说——《伤逝》
14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1)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
(3)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5 《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
16 鲁迅的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互看结构模式”——这是鲁迅对历史人的喜剧和悲剧性认识。以看客的麻木和残忍来观照中国人的沉睡和不觉醒。看客在鲁迅小说中是一个庞大的“无个性群体”,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们对进步力量的无知,构成了封建吃人礼教的舆论传播工具和帮凶。
17 鲁迅的国民性: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
18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那种不把人当人看、蔑视个人价值与尊严从而造成几千年“吃人”历史的专制主义。
19 鲁迅的贡献:
1、在创作方面:开创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
2、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与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在外国文学译介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贡献。
4、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方面的贡献。
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20 鲁迅的精神
1、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韧性的战斗精神;
3、博才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21 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识点:
(1)圣母颂 “母爱”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赞 “自然”
23 许地山的知识点:
作品特点: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
24 鲁迅之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25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处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26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作者是郁达夫
27 郁达夫的知识点
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自然美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28 80年代伤痕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30 知青小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多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晓声的知识点:作品歌颂知青的悲壮的英雄主义。
32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33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34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35 贾平凹的知识点: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小说,开始引起文学界注意。
36 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满足于用社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是开始思索深层的民族文化问题,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继承,称之寻根小说。
37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
38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对普通人们庸常生活的关注与描写,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与体验。
39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庸常人生的平时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40新历史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同根异生,只是把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国时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作者 胡适
42 初期白话的贡献:
1、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作诗
2、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
3、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话的不足:
1、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意味
2、语言上散文化倾向,使诗歌失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44 现代诗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题内涵
一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2)“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3)《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二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三 歌颂“偶像破坏者
公开宣称“我又是一个偶像破坏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
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四 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五 对大自然的礼赞
46 《女神》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怀
5、创造性
47 《女神》意义上的不足:不足: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缺乏诗性和韵味,适宜朗诵,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务:“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代表人物 闻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音乐美:音节的整齐与和谐
绘画美:辞藻的美,视觉鲜明的色彩感
3、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闻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诗作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词藻华丽,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齐,形式灵活
52 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
祥子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
1、二三十年代动荡的社会背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2、车厂主女儿的诱骗。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虎妞本身又是刘四爷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2、虎妞对于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学贡献:
1、多层面的描绘出中国市民文化的复杂性。
2、揭示了文化转型期中国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在小说叙述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说的技巧。
4、语言纯净、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点
55 京派:“京派”是鲁迅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朱光潜、沈从文。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
57 《边城》沈从文边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
1.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
2.《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 界,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
58 沈从文独特的文学价值:
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观
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民族性的思考
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寻
59 巴金的知识点:“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②觉慧——家的掘墓人: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③觉新——家的守墓人: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
61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第一人:张恨水(名气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张恨水大家族兴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家具现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特征。
2.《金粉世家》中家庭败落的叙述更侧重于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控诉。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旧参合
身份:女学生与女才子
性格:世俗与清高
选择:反抗与隐遁
64 《金粉世家》的价值
1、浮世绘般地描写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 中国世俗生活与观念的变迁
2、描写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旧家族的命运
3、提供了女性主体选择的特殊(传统型)个案:冷清秋
4、继承并发展了章回体的传统叙述体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66 《雷雨》的悲剧性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
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
青春幻梦的破灭的悲剧 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
67 钱钟书的代表作:《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
中国近代文坛中唯一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文学的才子。
68 《围城》的知识点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以深邃的人生洞见和幽默灵透的文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②这本书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盲目。
艺术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讽刺手法 、对人性弱点的嘲讽;对学风的嘲讽
3)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69 张爱玲小说基本内容:
1、摹写各式恋情:《封锁》、《花凋》、《心经》、《茉莉香片》
2、摹写各式婚姻:《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写男女同居:《连环套 》、《红玫瑰与白玫瑰》
70 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的比喻意:黄金的枷锁,被黄金欲压得变形/异化了的人
71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1、情调悲凉,大多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融为一体。
3、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 语言介乎新旧雅俗之间。
72 朦胧诗:它指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73 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
74 朦胧诗艺术审美特质:
1、意象化
(1)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
2、象征性: 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
3、跳跃性: 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
75 余华——先锋派小说《活着》
存在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思想内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显得轻若鸿毛。
2、命运的变幻无常。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3、“活着”成为人终极的目标与理想,人们忍受着生活赋予的种种苦难。
76 余华没有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转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来自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为先锋,必须始终保持和社会、大众、传统、世俗的距离,甚至对立,因此,遭到误解和忍受寂寞成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会失去先锋性,这是先锋作家和先锋文学共同面临的不可逾越的悖论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诱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作为先锋作家,时刻都有背叛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无处不在的世俗诱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时刻在向作家招手,一个作家,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绝这种诱惑。)
其三:来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先锋作家更是以创新为标志的,其情绪、心态、思想、观念不可能不变。因此,余华和其他的先锋作家的转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