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金银首饰真品,几乎仅能在博物馆中可见:要在民间寻找,着实难乎其难。有些伪品虽然形肖,但纹饰、物料、制法、雕工等方面总难免露出破绽。明、清的贵重金银饰物,虽然也珍稀;但有缘的话,还能偶然在收藏家手中遇上。
例如附图的清代雕花银栉,下九齿,齿上方中央镶大颗透明尖晶石。那是古时贵妇日常插在发上的头饰;可说衍化自唐代末年妇女插用的鎏金银发梳。古时较少镶宝石或半宝石(战国黄金小饰物则有绿松石镶作枭眼者),但齿上方甚注重錾花或雕花,花纹各具不同时代风格。
至于金银发饰上镶半宝石,可说自晋代开始逐渐流行。像尖晶石,多来自北方外族,其实本身并非贵重宝石(现今用作冒充钻石,价低廉),但作为一件骨董饰物,则不多见。
清代发饰如髻压、金凤钗、簪、栉等,较多镶玛瑙、珊瑚、绿松石、琥珀、紫晶和天青石等半宝石;较贵重者镶羊脂白玉,晚清时则流行镶满绿老坑种翡翠,而压花、敲花与金银细丝等技巧,可说直追唐代,但变化更多。笔者最喜爱的清代金银发饰,反而不是镶宝石者,而是用翠羽作装饰的“点翠”钿花。
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