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 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2、手工业:冶铁业发展
3、商业:商业发达,一些政治中心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从商鞅变法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4、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制度出现的原因: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小农经济特点:自耕农土地制度经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
自耕农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
5.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二)政治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
作用: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的改革
(1)背景:随着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国力。
(2)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
措 施
作 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地主制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废分封,行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
司法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了对百姓的统治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思想文化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和制度的转型;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深入民心。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三)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各国国君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道家
创始人是春秋的老子,著作《道德经》,认为万物本原是“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战国的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①春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仁”和“礼”为核心)
主张
作用
倡导“仁者爱人”
通过调节人际关系,来稳定社会
要求“克己复礼”
以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追求和谐有序的局面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中庸”思想
协调“仁”和“礼”的关系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影响:儒学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并影响到亚洲一些国家,后儒学传到西方,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
②“亚圣”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民的作用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③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礼法并施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主张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倡导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法治国
影响:其主张对秦统一中原,建立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条件。
3、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科技: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战国石申编著《石氏星经》。
2.文学
孔子编订整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楚辞: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楚辞这一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3.艺术: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代表作为《人物龙凤图》
三、秦朝
(一)统一的时间: 公元前221年
原因: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间、区域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秦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
秦王嬴政的杰出才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设丞相(行政,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相互牵制。
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是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在中国沿用千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进步。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用秦半两钱);影响:便于国家征收赋税,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
3.思想文化:
(1)统一文字为秦国的小篆(官方),后又出现隶书(民间为主)。影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统一。
(2)焚书坑儒:目的是加强思想统一。后果: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4.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开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置三郡。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
(三)秦朝的灭亡
暴政(严刑峻法、赋税兵役徭役繁重)激化阶级矛盾。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两汉
(一)政治
1、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国逐渐危及中央集权(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设中朝,以削弱相权。
(2)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
(3)设刺史,监察地方。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
(二)经济
农业:出现藕犁和犁壁
著名的水利工程——关中地区的漕渠和白渠。
手工业:丝织业发达,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陆路为主),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出现青瓷
商业: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三)文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贫困,统治者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融入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春秋大一统。
(3)影响: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
2.文学成就: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汉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其文采华丽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国力强盛和汉民族的自信心。
3.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皇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问、切”四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尊为“医圣”。
第二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一、魏晋南北朝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1)鲜卑族拓拔部的兴起,北魏统一北方
(2)民族融合的趋势出现
(3)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使社会矛盾激化
(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力主改革
2.改革内容
措 施
作 用
前期
建立新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属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推动北方经济恢复,抑制土地兼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立三长制,直接控制农户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制定官俸制,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农民安心生产
后期
孝文帝亲政
汉化
493年迁都洛阳
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
穿汉装
说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巩固了统治
采纳汉族封建制度
3.迁都的原因:
①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不足:
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地处偏僻,难以有效地控制中原。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②洛阳的优势:处于中原地区中心地位,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便于南下实现统一
4.影响:促进北方经济发展(洛阳成为北方政治、贸易中心);促进政权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5.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经济
1.农业: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南北朝创立灌钢法。南北朝出现白瓷
(三)文化
1.农业科技: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总结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等思想。
2.艺术 风格特点:士人对意境的追求。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推动绘画理论的发展,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精神气质;
二、隋唐时期
(一)政治
1、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决策、审议和执行(行政),长官均为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分割了相权,有利于皇权加强;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唐太宗
(1)治国思想:提出“存百姓”思想
(2)贞观新政措施:
措施
评价
政治
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唐律》,减轻刑罚;善用人才;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其纳谏用贤之风,成为古代君主的楷模,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
沿用北魏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纳庸代役,保障农时;
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3.唐朝中后期设立藩镇,节度使控制各地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二)经济
1.农业:新工具:曲辕犁,标志传统耕犁定型; 筒车,使用水力灌溉
2.手工业: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两大系统,瓷器大量出口;
3.商业与城市:
(1)原因:政治统一;朝廷鼓励对外贸易;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农业手工业发展;
(2)表现: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唐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广州
(3)城市特点: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坊是住宅区,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商业有时间和地域限制)
(三)文化
1.科技: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已用于军事。最早的火器有火箭等。
2.文学:
(1)唐诗空前繁荣:
原因: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推动。
代表:李白——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反映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中唐白居易——讽喻时弊。
3.艺术:
(1)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2)绘画: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三单元 宋元——明清
一、宋元时期
(一)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宋太祖的措施:
(1)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2)地方: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兵权,地方精兵遍入中央禁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赋税收归中央。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等问题,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三冗”的出现; 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解决社会危机
2.变法内容:
措 施
作 用
富国
之法
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财政收入
积贫局面改善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开垦土地
募役法,以钱代役
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均输法
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和质量收税
抑制兼并,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
之法
保甲法,农民组成保甲,兵农合一
节省军费开支,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积弱局面改善
保马法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策论
为变法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3.评价:
(1)积极方面,财政增加,军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出现的问题: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4.结局:宋哲宗即位,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三)元朝政治
设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权重。
地方设行省制。便利了对广阔疆域的管理,是省制的开端。
(四)经济
1.农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手工业: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逐渐增多。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3.商业和城市的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商业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和农村的草市;对外贸易发展,泉州是重要港口。重农抑商思想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五)文化
1.理学:
(1)背景:在“三教合一”的趋势下,宋代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2)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核心:理是世界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得到理。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王守仁);心即是理,通过内心修养得到理
(3)影响: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束缚人的自然欲求(典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重视道德修养,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2.科技: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宋元时期广泛使用火药于军事,管形火器出现(突火枪)
(4)元代郭守敬革新浑仪,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
(5)元代王祯《农书》
(6)计算工具:算盘从元代开始取代算筹。
附:四大方面对世界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特别是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火药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3.文学:
(1)宋词、元曲、话本兴盛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满足市井生活需要的市民文化兴起。
(2)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
(3)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4)供说书人用的话本出现。
4.艺术:
(1)宋代宫廷画活跃;风俗画(属于市民文化范畴)为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元杂剧标志古代戏曲成熟。
二、明清时期(1368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
(一)明清政治
1.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另设立殿阁大学士作顾问
2.明成祖实行内阁制。后内阁地位上升,获得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只是顾问机构,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批红”)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原因:清朝初年,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职权: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①迅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至顶峰。
(二)清朝康熙帝
1.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评价: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启了“康乾盛世”。
(三)明清经济
1.手工业:
(1)明清时期,纺织、制瓷等多数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制瓷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中国瓷器18世纪已遍销全世界。
(3)明朝中后期在苏州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附:古代手工业总结
经营形态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西周
有官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少量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居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
农户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破产
2.商业:
(1)繁荣的表现: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主要在江南地区);白银广泛流通,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大。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出现了徽商、晋商等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2)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统治者自以为天朝上国无需与外交流;防范外夷侵犯;遏制东南沿海反清斗争。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官方主持贸易,严禁民间交往)
后果:限制了中外交流,严重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于世界潮流。助长了统治者的愚昧自大。
(3)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和地租,巩固统治;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
表现:战国时期商鞅提出:(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西汉:(专卖制度);明清:(限制外贸)
影响:初期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长期停滞于自然经济形态,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3.明清时期阻碍民营手工业和商业的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商人买房置地,阻碍了扩大再生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限制经营、重税盘剥等手段压制;闭关政策,使工商业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积累资本的契机。
(四)明清文化
1.明清儒学新发展——出现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1)出现原因: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使思想观念上出现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新变化
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走向腐化
思想上:文化专制加强,程朱理学倡导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张:反对以孔子思想为绝对的权威;主张个性自由发展;肯定人的正当私欲,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欲求,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务实的学风。
2.科技
(1)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历代农业技术,并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医药学,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中国科技渐趋落后:
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技;而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已产生近代科技。
落后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关政策,不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儒家思想中重人伦轻自然、反对创新的倾向,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4.文学:小说成为主流
(1)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2)代表:四大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5、艺术:体现出两种风格,一种是世俗化、平民化,另一是文人书画所强调的个性化。
(1)文人画最突出,以写意画为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2)书法:明朝文征明。
(3)明清时期戏剧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娱乐。
清代:徽班进京,融合汉调,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