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南禅寺大殿现存的十七尊像的布局来看,除中央主佛和左右胁侍弟子、菩萨以外,还另有乘坐狮象的文殊、普贤以及站立在边远的菩萨、天王像,这种重叠繁复的组合,在敦煌唐塑中是未曾见的。虽然在天龙山第9窟被定为隋末唐初的造像有此乘坐狮象的胁侍,但无旁侧的菩萨和天王,只有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辽代塑像有此类布局,至于文殊普贤分乘狮象并有象奴牵引者,延安北宋石窟和四川大足北山北宋石窟,以及其他各地的宋代造像是多见的,悉皮腊再就南禅寺现存较好的塑像胁侍菩萨和天握手王像来看,如与同地区建于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大殿同类塑像相比,在神态、衣饰及塑技上,后者固然呆板无神、程式化气息严重,但如与敦煌莫高窟盛、中唐同类制作相比,则南禅寺塑像在造型优美、气度雍容和衣纹简练流畅等方面都远为不及。特别是南禅寺的天王像,形象拙滞,衣饰繁琐臃肿以及菩萨的花冠装饰和裙带的配合等等,都表现出晚于唐代,而有可能属于宋、元甚至明代重塑的。虽然在记载中仅有元至正年间有一次塑像的妆銮,但按一般泥塑造像的保存情况在明、清两代的长时期中,南禅寺大殿不可能因地震等毁坏睁滑仅修殿宇而不修塑像。另一方面,南禅寺为五台山区小寺,塑像虽不可能如敦煌那样多出自名师之手,但时代风格和风尚往往是不胫而走,特别是反映在造型艺术上,即庸手也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因此南禅寺塑像的时代值得详作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