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类节目大火: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的精神

2020-06-13 文化 47阅读
诗词文化类节目大火 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的精神?文 | 赵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正面对着墙壁而站着罢了!”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啊礼啊,仅仅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说的吗?乐呀乐呀,仅仅是指钟鼓等乐器而说的吗?” 
学习《诗经》就对了啊,我们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诗性的精神。你看古代没有《圣经》,但是我们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现象,大约为华夏文化所独有,这也与我们的语言有关。
据说老外初学汉语时都非常开心,觉得这种语言太好掌握了,一点儿也不复杂,没有那么多时态,动词也没有复杂的变化,名词更不用区分什么阴性、阳性。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就彻底疯了,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一个意思呢?
几乎没有任何语法规则,怎样说都行,每个词的位置似乎都不固定,仅仅是声调变一下意义就不同了,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变态的语言!想我大汉语词汇多义模糊,语法灵活随意,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这些的确都不太利于清晰准确地表意,但却天然地和艺术亲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的态度和感受温柔地对待着这个世界。
孔子为《诗经》总结的这四个作用,对后世诗论影响深远。中文系的同学都知道,兴、观、群、怨四个字都可以做博士论文了。
可是许多人学诗学得很呆板。他们很勤奋、很认真,甚至能够背诵整本《诗经》。你看在一些知识竞赛类的综艺节目上,许多人的记忆力那么好,无论怎样出题,他都能背诵出上下句。可我常不自觉地想,这样其实是把诗词当作一种智力游戏。如果忽略,或者全然不理解诗歌中的精神,那意义何在?
这样怎么叫学习呢?所以孔子提醒说,难道讲礼乐就只是说钟鼓玉帛这些物质形式吗?当然不是的。诗当然也不是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未完待续)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