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会战国军必败的具体因素?

2022-08-10 综合 69阅读
一、三大败笔
1、黄百韬西撤误时
如果快速西撤,与徐州集团会合,则共军作战难度会大很多。
2、二是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不敢北上
如果积极北上,国军即使不能取胜,也不至于五个兵团全军覆没。
3、蒋介石严令杜聿明南下
如果杜聿明从西线撤退,则徐州集团大部可保全。
二、直接原因
1、黄百韬被歼
(1)顾祝同乱指挥,让黄百韬在新安镇等海州的44军2天,没想到粟裕行动会如此迅速;
(2)黄百韬着急,急昏了头,没有在运河上架浮桥;
(3)刘峙惊慌,没等黄百韬到达,便令李弥从曹八集撤回徐州;
(4)何基丰、张克侠起义。
国军一方自上而下都还没有进入良好的决战状态。东北的溃败,使国军在心理上非常紧张。
2、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犹豫
(1)刘汝明不想加入徐蚌会战;
(2)顾祝同瞎指挥,惊弓之鸟。
共军全部主力已经被吸引在徐州附近,哪还有兵力南下蚌埠?刘、李两兵团犹豫,是因为顾祝同担心淮河和长江防线。顾祝同此举太短视!徐州主力丧失,淮河和长江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3、杜聿明被围
(1)蒋介石被共军假象迷惑;
(2)蒋介石还是舍不得黄维。
三、深层原因
1、军队战斗力
国军战斗力弱于共军,士兵并不清楚为何而战。
2、军事将领的素质
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协同不力。
黄百韬急、刘峙惊、顾祝同瞎指挥。
3、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不清晰,犹豫、多变。退守淮河不坚决;留守徐州不主动;放弃徐州目的不明确。
四、结论
国军的失败本质上是政治原因。
蒋介石战略意图不清晰,关键是因为政治与军事错位。国民党在政治上早已处于劣势,但军事上还处于优势。如此,国民党进攻没有底气,防守又不甘心。
高级将领的政治素质本来就是政治问题;军事素质失常,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形势导致的。
士兵的战斗力,归根结蒂也是政治原因。共军士兵为土地而战,国军士兵又为何而战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