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2022-08-16 旅游 79阅读
  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2009和2013年无疑是两个值得铭记的重要年份。2009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初,由国家旅游局起草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讨论通过,旨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
  
   理应“以人为本”
  如果说《意见》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那么《纲要》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在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均明确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理念,并在保障公民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建设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休闲产品以及提升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
  发展旅游业需不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答案是肯定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2011年达到5000美元。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快速膨胀,昔日富裕阶层奢侈消费品的旅游正在进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旅游业规模也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实现国内旅游约26亿人次,出境旅游达到7000万人次。旅游业不但是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其发展水平更是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也必须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游览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建设,开发更多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产品,以提高广大民众的旅游休闲质量。
  
   重视“以从业人员为本”
  然而,如果深入解读《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可以看出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有缺陷的。
  旅游业不但产业关联广泛,其发展中涉及到的“人”也较为多样。既有广大的旅游消费者,也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和旅游地的社区居民,更有为民众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一线从业人员。
  中国旅游业要实现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既要以消费者为本,更要以从业者为本。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的生产、传递和消费是通过人对人的服务来完成的,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中需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是由大量服务人员来直接提供的。德国慕尼黑企业咨询顾问弗里施指出,“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客户的满意”。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旅游服务业,没有旅游服务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满意,就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产品,也就很难有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将旅游业培育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然而,从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不论是《意见》还是《纲要》,其政策措施的制定明显是以拉动旅游休闲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而对旅游休闲产品的供给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增加了休假时间,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国民旅游休闲生活质量就提高了,建设让国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就指日可待了。
  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旅游政策的制定者们似乎忽视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在我国,尽管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并不高。旅游业也并不例外,大量在酒店、餐饮、交通、旅行社、景区等旅游服务一线的员工,工资少,收入低,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缺乏热情,导致旅游服务质量水准不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