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意旨理解健康复?

2022-07-31 健康养生 82阅读
可以参考一下如下网上摘录: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生理、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不仅指没有身体疾病和缺陷,还包括良好的人格适应”。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机体的生理机能正常、临床检查结果在正常区间、主诉没有异常感觉的状态,可以借身体检查和个人感觉做出判断;心理健康则涉及认知、情感、意志、需要、个性等心理的各个方面,是多纬度多层次的复合感念。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虽有多种表述,但是其共同点是:(1)围绕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诸方面;(2)重视心理健康的综合表现,如人际适应和生活态度;(3)强调指标的年龄相对性。但已有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1)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文化相对性。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下,健康标准应不同。(2)标准太高。如果将一般人的现实表现和健康标准进行对照,大多数人都可能被归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3)没有量化指标,表述模糊,缺乏操作性。这增加了心理健康界定的主观性,并可能将健康问题和道德问题相混淆。(4)标准陈旧,缺少反映现代生活方式的指标,如对压力和失败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选择和适应能力等。  1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泛指维持和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所有行为,健康行为分为3个方面:(1)保证健康的饮食和睡眠等为预防疾病所采取的所有行动;(2)在受伤或身心不适时,主动的求医行为;(3)为恢复健康而采取的治疗或休养行为。即健康行为不仅包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包括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或强化、示范、社会规范等社会因素,高龄或遗传素质等身体因素,紧张、不安、焦虑、忧郁等情绪因素,疼痛、疲劳等症状知觉,本人和健康专家的健康信念等,而个人的健康信念最关键。关于健康行为的形成有多种理论解释,这些理论均强调了主体的自我效力感、结果期待、对社会期待的态度和健康信念等认知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1)对现有状况的患病可能性的认知及疾病危险度的认知;(2)对疾病预防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结果期待;(3)对个人行为坚持性的认知(自己效力感);(4)对健康行为的利益和成本的比较认知。  健康维护包括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为了避免疾病和不健康状态的一般健康增进活动,包括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垃圾及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安全等公共卫生活动及健康习惯的养成等(良好的衣食住行条件、休养、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是指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包括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治传染病的传染等。三级预防是指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避免陷入生活不适应等,如为手术后患者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服务,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习惯指导,对轻度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回归训练等。上述三级预防是一个工作过程的3个阶段,一级预防即通过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指导,强化健康意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很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被称为生活习惯病,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为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对成年人反复强化对吸烟、过度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危害健康行为的认识,在幼儿阶段就应让他们把健康知识观念化、健康行为习惯化。近年,在健康教育领域的生活技能训练受到普遍重视,生活技能的获得对儿童的健康习惯养成,预防吸烟、饮酒、不健康性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很重要。生活技能包括意志决定、问题解决、创造的思考、目标设定能力、有效的沟通交往能力、自我意识、共感性、情绪调节等具体技能。  2生活习惯疾病  日本学者日野原在“健康源于习惯,疾病亦源于习惯”一文中谈到:鸟类不能改变飞行的方式,兽类不能改变爬、跑的方式,但是人类可以改变生活的方式,改变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新的生活习惯可以由人自主决定,凭着意志和努力坚持新的行为方式就能塑造新的自己,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运动、营养摄取、睡眠”,“安全、事故预防”,“戒烟、避免过度饮酒”,“健康的性行为”等所有涉及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生活行为。生活习惯疾病指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全过程均与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休养、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也包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的疾病,主要包括癌症、心脏病、脑溢血、糖尿病、肾脏病等。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与认知、动机、态度、情感、性格、价值观、学习等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故在生活习惯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心理疏导是重要的辅助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癌症死亡率超过了脑血管疾病位居第一,且呈上升趋势。癌症的诱发因素很多,关系复杂,除了遗传因素、传染病并发症、社会心理因素以外,还有生活习惯因素。日本癌症疫学研究会癌预防指导审查委员会归纳出了各种生活行为与癌症发生及预防的关系:吸烟、过度饮酒、食盐过多、运动不足等是癌症的危险因子,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是癌症的预防因子;情绪、心境等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关系早已有记载,古希腊医生盖在《肿瘤论》一书中谈到:黑胆汁质(即忧郁型)的女性易罹患癌症。从中世纪到近代医学对癌症患者的描述大致为:遭遇重大的生活丧失、悲观、绝望等。20世纪以后的免疫学研究发现:情绪压抑、意见表达困难、抑郁倾向等者易患癌症。配偶死亡等重大生活丧失,人际关系淡漠、绝望感与孤独感等是癌症的“催化剂”。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对癌症等疾病一般通过两条路径发生作用,其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机体免疫系统的路径。动物实验和对人的血液检查发现:长期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使体内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进、胸腺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降低,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其二生活方式路径,吸烟、饮酒、肥胖、性行为过度等生活习惯因子在癌症的诱因中占了3/4。  随着医学的进步,慢性疾病尤其是癌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康复患者越来越多,但手术后的后遗症却难以消除,包括无法治愈的患者,他们往往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和家人的痛苦可以忍受巨大的肉体疼痛,却难以忍受强大的精神痛苦。为帮助他们重新恢复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疾病的勇气,激发“斗病意识”,提供精神支持和情感关怀、进行社会复归训练非常重要。  3健康关怀服务与社会支持  健康关怀服务是由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专业机构协作开展的健康服务,其目的是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预防、治疗各种疾病,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健康服务的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看护和护理、社会复归训练、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紧张管理、健康教育和启发活动等。工作人员主要有医生护士、保健师、药剂师、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家庭护士、营养师等,涉及医疗、看护、护理、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与健康与关的行政部门、管理部门、政策制定部门,是系统性和整合性很强的卫生保健工作。服务场所和服务对象包括医院、保健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特别护理中心、精神保健中心、儿童心理介护所、学校或企业的保健诊疗机构、家庭保健支援中心等。在发达国家的健康服务机构内,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专业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主要有:病态行为矫正、心理治疗、慢性疾病的心理应对、协助临床治疗的心理咨询等。  社会支持指来自家人、配偶、友人、专家等个人或组织的物质或精神帮助。关于社会支持体系和健康、寿命的关系的最初研究是美国学者伯克于1979年进行的9年的追踪调查,调查对象4 700人,30~69岁,根据他们社会关系的广度和质量(是否结婚,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密度,有无教会组织,有无归属群体)比较他们的寿命,结果发现:不论性别和年龄,社会关系越广泛则死亡率越低。研究发现:遭遇重大危机时亲情和友情及社会指导非常重要,地域内的人际氛围和内聚力是居民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撑。社会支持系统对不安、忧郁、孤独感、无力感和工作紧张感及各种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癌症等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幸福感、生存价值、生活质量等有密切关系,尤其对重病患者或严重精神忧郁的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本身就是治疗手段,对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促进作用。  在社会关系结构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把家人、配偶、朋友放在内圈,可见亲情和友情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同样,当个人被诊断患有严重疾病时,对社会关系结构内层的人群产生的压力也最大。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家人或主治医生的体贴、照顾与癌症的自然恢复有关,是症状转换的原因之一,但患者的家人在得知亲人的诊断结果以后往往会有极大的精神不安,故被称为“第二患者”。日本学者问卷调查发现:手术后乳腺癌患者的丈夫和孩子其中4%~10%有莫名的不安、忧郁。因此,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在欧美国家有针对癌症患者家属的健康介入计划。在我国虽然对社会支持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有普遍的共识,但家属或遗族的心理痛苦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有过小估计的倾向。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生育观念的变化,我国部分地区人口已出现负增长,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对高龄者的身心保健和生活指导及对痴呆性高龄者的生活援助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伴随高龄化,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疾病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建立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是我国健康保健工作的当务之急,尤其是针对癌症等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疏导、精神支持工作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了帮助陷入健康危机状态的人群,应设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保健与心理疏导、综合服务人员与专业医务人员相结合的健康服务体系。应树立全社会的健康维护观念,帮助人们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应尽快构建体系完整、运行畅通的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