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接到9522开头的骚扰电话

2020-09-24 社会 419阅读

应该是个人信息泄露了,接到骚扰电话可以向12321举报中心举报,在12321官方网站、短信、电话、APP、公众号也可举报。

遇到骚扰电话后的防范措施

1、对所有骚扰电话都要坚决抵制,及时举报。如果您接到骚扰电话,除了可以联系手机号所在运营商举报,也可以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电话举报,或关注其官方微博、微信进行举报。

2、善用防骚扰电话软件和服务。手机用户可下载各类安全软件对骚扰电话进行拦截,也可致电运营商开通防骚扰来电号码提醒服务,对骚扰诈骗来电进行防范提醒。

3、掌握安全防范常识。不轻信任何400电话、网购客服号码,不轻易接听、接收陌生人的电话、短信、彩信、邮件,不轻易注册信息,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

扩展资料:

几种手机不良使用习惯容易导致信息泄露

1、掉以轻心,随意扫描二维码,下载可疑应用软件

“这是我们的创业项目,您扫描一下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得我们的小礼品。”如此“地推”场景,相信并不陌生。一些人或为支持年轻人创业热情或认为领取小礼品“有利可图”而同意扫描。殊不知,无论动机如何不同,他们手机上的个人信息都面临相同的泄露风险。

网络安全专家告诉记者,一些二维码包含木马病毒,可窃取和修改设备内重要信息。不法分子还可能以此远程遥控用户手机,实现开启摄像头、麦克风、定位等操作。

2、因小失大,轻信“试睡”“体验”等“免费套路”

酒店免费试睡体验类项目推广文章一度在微信朋友圈中流行。文中称,用户只要转发相应内容,并在文内链接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就有机会获得免费试睡五星级酒店机会,有的甚至索要身份证号等个人敏感信息。

记者从网络安全专家处得知,事实上,填写此类信息的用户获得“免费”体验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丢失个人敏感信息的风险却十分巨大。

3、被逼无奈或盲目授权,忽视手机App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如要继续使用本软件,请提供相应授权。”不少App通过“不同意就不准用”的“霸王条款”过度索权,给用户个人信息造成重大风险。比如记者发现某手电筒App,安装时却要求获取阅读手机通讯录的权限。此外,一些用户嫌麻烦,使用App前不阅读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导致个人信息大量泄露还不自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骚扰电话,忍你很久了!

人民网-三个不良习惯或丢光全部个人信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