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孔在陆地动物进化中有何意义?爬行类的颞孔有哪些主要类型

2020-04-27 社会 195阅读
颞孔的作用是附着咬肌,以及减轻头骨重量,高等脊椎动物根据头骨的颞孔即头骨附着咬肌的孔洞,可以分为三类,下孔类,双孔类,无孔类。这三类截然不同,而且几乎同时出现,故有观点认为爬行动物是多源起源,即分别从不同的两栖动物进化而来。
无孔类,即头骨无孔,像一个盒子一样,包含了杯龙,中龙等,这类爬行动物的头骨与两栖动物最接近,相对原始,很早就灭绝,(现存的龟鳖目头骨无无孔类很相似,曾被归类与无孔类,现在从DNA分析,龟鳖目与双孔类很接近,应该是后来将颞孔退化掉了),这样也意味着无孔类全部灭绝,没有留下后代。
下孔类即头骨只有一个朝下的颞孔,又称似哺乳爬行动物。这一类别牙齿分化,保留了两栖动物的特征,即腺体发达,缺少鳞片,排尿素等,包含了原始的盘龙类即基龙,异齿龙,以及更高等的兽孔类即丽齿兽,水龙兽,二齿兽等,这类等于兴起于二叠纪,在恐龙出现之前遭到大灭绝,只留下少数几个品种,最终进化为哺乳类。
双孔类则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的进化的主干,头骨有两个颞孔,包含三类 鳞龙次亚纲,鱼龙次亚纲,初龙次亚纲。鳞龙次亚纲包含了蛇颈龙类,蜥蜴,蛇,沧龙, 喙头蜥等。而鱼龙次亚纲即包含各类鱼龙。初龙次亚纲是双孔类的主干,是最高等的一个亚纲,两心房两心室,有很好效率的呼吸系统,有牙槽(故又称槽齿类),大部温血,包含了恐龙,翼龙,鳄超目以及鸟类。
曾经还有过调孔类之分,与下孔类相反,有一个朝上的颞孔,包含了鱼龙以及蛇颈龙类,最新的分类法则已经不用了,而是归并到双孔类的鱼龙次亚纲以及鳞龙次亚纲。其中的一个孔由于进化闭合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