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性质和目的的不同。
武术散打是竞技运动,它的竞赛规则使运动员既能充分发挥搏击潜能,又能有效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在技法上,除不许用损身的拿法外,任何流派的打法都可以运用,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斗勇、斗智、斗力、斗技、争霸的精神,是十足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太极拳是以拳载道,以拳演道,以拳求道,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太极拳理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为理论基础,修先天,补后天,练成内丹,以达到取坎填离进而延年益寿的最终目的。而在练拳的过程中,产生的技击能力,只能是一种小技,是副产品。所以,太极拳和武术散打是性质和目的不同。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老子所总结的“有无相生”自然辨证法,即认为相反能相互促成。凡拳术都耗损人的体能即“耗气”;而人要“益寿延年”就要补益这生理之气,太极拳创编者就是立足于“有无相生”的哲理,选择有耗损人生理之气作用的十三势长拳技艺来补益生理之气,从而借武术锻炼达到“益寿延年”。由此可见,历代太极拳传承者并不是以技击为宗旨的,也就是并不是以技击为灵魂的。太极拳虽蕴含有以弱胜强的技击功能,但以技击争强好胜不是太极拳的特征,其实,其他有些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锻炼达到高深境界者也是不认为拳术的宗旨是技击,近代孙禄堂先生一生的武术实战之多无疑可堪称一绝,然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明白表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师们都认为“拳即是道”、“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孙禄堂先生进而认为这一观点是太极、形意、八卦三派共同的“精义”。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古代创编者和历代传承的宗师大家都是以“益寿延年不老春”为宗旨即为“灵魂”的。说太极拳以技艺为末,这是就终生锻炼而言的,而就锻炼内容而言,太极拳的实质就是武术技艺。这就象一个人的灵魂与身体是不能分离的,说养生是太极拳的灵魂不等于可以否定武术技艺就是太极拳的身体;如果否定了武术,太极拳的灵魂也就被否定了。
二、训练方法和训练条件的不同。
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是非常专业的大运动量训练,按照散打竞赛规则,千万次攻防动作的重复训练,以达到攻防动作下意识的反应自动化。在快、准、狠的实战演练的训练中,以提高意识品质,适应比赛环境和条件,这种专业训练可以使先天条件较好的学员在二至三年就可以达到参加比赛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获得好成绩,用一句俗话说“学了就管用”。
反观太极拳运动,练意不练力,主要要求是松、静、匀、稳,这里任意一个字,要想练好它,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还有加强理论学习,学懂弄通《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古籍,以便理论指导实际,这些过程也需要大量时间。再说,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从站桩开始练起,先练静功和动功,再到行功,而后再学套路,这才进入推手(包括发放手)阶段,最后才是不受抑制的散手(包括断手,拿手),这一套下来真应了“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但真出了门,你也不会打,因为你还没有实战经验,相同时间练拳,练散打的十年后可能已经退役了,或者当教练了,而练太极拳的人,才刚刚出门,更不会出什么成绩。
太极训练功法的断代和失传,训练强度不够: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特别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特殊时期,师父教徒弟不敢过多讲技击和教授技击,即使练习也是业余练习,不可能和前辈门冷兵器时代的职业化训练强度相比,导致太极技击功能的断代和失传。由于训练方法的失传和断代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习拳着技击功夫的退化,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失传,导致绝大多是太极习练者不敢谈技击,即使会技击散手也是变异了的,失去太极原味和风格的太极散手。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会太极技击。加之民间绝大部分拳友是业余训练,受生计所逼,训练时间有限,轻度不够,自然技术也就无从提高了,即使有所提高,其进度也是非常的缓慢。太极拳技击功能的退化其根本原因是训练方法(功法)的失传、断代,没有被继承所致。
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慢练“松”有利于运快,但毕竟跟不上实战要求,还要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进一步练快。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实战中落败。有前辈说过,太极拳的练习,“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意思是说:慢练的时候,由于运动量大的原因,让别人不适应也无法跟得上;快速练习的时候,由于动作规范不容易做到,也让别人无法适应。太极拳爱好者如要进行散手交流,就得练习接手和“踢、打、摔、拿”的技击术,练好用拳、掌、指、肘、脚、膝、胯及头、肩等关节部位发劲击敌,多练得机得势的发放整劲,把势法、劲法与技巧的结合运用练到位,把应物自然的反应与有针对性的组合变化进行有机结合。还要用内功加强全身抗击打能力,因为在技击对抗时,身体如同弹簧钢筋网一样,即不怕拳打脚踢,又能发出强大劲力。身体肌肉绷紧时如同铁石,放松时则柔软细滑,伸展变化自如。这是技击的基础。否则,人体如同玻璃一样,看着结实,实际上一打就被打坏。这样就根本不具备从事技击的身体基础。当然还有心理心态的应对训练,做到心静、胆正、神足。精神是实战搏击的灵魂,间架结构和技术招式是散打防身的基础。而功力,劲道和开智慧是通向实战防身的必经之路。
再有民间在训练人员的选材面没有专业队选材面广,训练条件没有可比性,民间绝大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器材。
三、推手“游戏”与散打比赛的性质不同。
在散打擂台赛上,常见一方选手将另一方选手推下擂台,这种“推”是见机行事,乘势借力,是无可厚非的战术。但如果只靠推,那么就只能等着挨打。而在太极拳界,很多人把练拳架和推手当成全部内容,把?颉⑥邸⒓贰?础?瘛??、肘、靠这八法当成太极拳的主要攻防技法,很少人练散手,其实是本末倒置,进入误区。真正的体用是散手,太极推手是十分初级的对抗性练法,它不但能够提高双方搭手时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度,还能够检验双方桩功和各种劲力的效果。它温文尔雅,友好和谐,并带有游戏性质。观察部分练家们搭手推起的劲玩得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这样推法之人不去参加比赛是明智的,如去参赛就是糊涂了,因为推手功课是拳架与散手的中间桥梁嘛!与武术散打相比,散打的远踢近打贴身摔,不管双方距离怎么变化,都能机动灵活,随心所致,只要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就会取胜。所以推手高手大多只会推,不会打,冲锋实战必然失败是正常的。
真正的太极推手是不能用现在的竞赛规则来检验的,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一个中间锻炼方式和过程,用来竞赛的太极拳技法不能定位为太极推手。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太极推手表演的两种情形:一是民间的发放式的,这种发放不能代表终极实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锻炼,这种推手的喂劲、给力都不同于实际与人打击的力型,所以发放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再一类就是挂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实,中间推手、打手、散手夹杂,甚至包括硬拉、强推、生拽等的击打和强制性打法。传统太极推手是按沾、连、随、粘的原则、通过?颉⑥邸⒓贰?础⒉伞??、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在双方接触后,用身肢感受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达到身心懂劲后,凭借自身反应敏捷,及时感觉,并马上决策,是否顺其自然,随伸就屈,还是化解力点,迅速反击、反弹,借力而为,达到破坏对方重心。
四、太极拳散手与武术散打打法不同。
现在武术散打突显少林拳打法的实用性。用四条原则来说明它的打法,这就是:第一,以长打短;第二,以硬打软;第三,以快打慢;第四,以强胜弱。事实证明,这四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太极拳的推手和散手有五条原则,这就是:第一,以柔克刚和刚柔相济;第二,以静制动和后发先制;第三,以圆化直和借力发劲;第四,舍已从人和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五,以小胜大和以弱胜强。对于太极拳的这四条原则,只有实力与对方相差无几的优秀运动员,或者太极练到了“阶及神明”的高级阶段,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时,才能随心所欲的应用这四条原则。如果与对手实力相差悬殊,太极功夫又没有真正上身,就不要生搬硬套的运用这四条原则,否则,事与愿违,失败的更快。最好的办法是以奇胜快、以变制动、以刚柔相济胜刚、以勇胜强,正可谓“两军相逢勇者胜”。太极拳爱好者如想用好散手,不妨参考前辈的实战经验,就是把“跌、打、掷、拿”直出直入的拳艺和“粘连粘随”“以柔克刚”“发人于无形”的拳技结合在一起。太极拳的打法讲究“引进落空合既出,包括主动进攻和后发制人,而非只有后发制人”,是随屈就伸.顺势借力的智慧型技击。“引进落空合即出”实质是“踢打摔拿”技术的延伸与提高,然而它非正面迎击,而是“曲线击打”。
五、较技交流平台的不同。
现代我国的太极拳界,大多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和其他武术和世界其他搏击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现在的太极拳学习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不和练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这个,倒还不如前代拳师,不论各家高手,打出太极拳的名气不同。现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声面子,大多拳师不喜欢和同等水平的拳师交流印证功夫。
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太极拳“名师”“名家”鱼龙混杂。客观的说:同时具备传承和技击的人才能被称为正宗传统太极拳的传师。伪太极的“高手”能展现太极真功夫吗?
太极拳的高手分很多种,有些人功夫很好,讲究实战!有些人很会写,练了几个月太极拳就能写出文章或者出书了,有的人自己功夫一般,但是很会教学生,有的人功夫很高但是不会教学生。会带人入门的人也算高手了。
由此所说,大多数太极“高手”上不了武术散打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