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应用心理学的,有同学吗

2020-06-23 教育 44阅读
大学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后的心
理感受,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视界,他们会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综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
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适应性很差,产
生心理矛盾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但为实现这一
飞跃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压力。
1.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
的人往往对个人、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待。根据调
查,大学生属于、经济期望值较高的社会体。
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
差。如果入学前对学业、教师以及未来的就业前途
等抱有过高的期望,在现实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
落差,导致大学新生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甚至是
巨大的矛盾。首先,从考大学的动机看。许多学生考
大学都是迫于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希望通过
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潜
意识中天真地以为只要读上大学未来就是一片灿
烂。但现实是,近些年由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
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加,且大多数高层
次的人才都汇聚到大中型城争抢有限的职位。大学生虽然就读大学之后竞争实力增强了,但社会就
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大学生就业前景显然不是理
想中的那么乐观,因此导致大学新生心理的不平
衡,有些人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其次,对学
校、专业的失望。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兴趣
爱好缺乏自信,对报考学校或报考专业缺乏了解,
在深入大学学习后一旦发现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
水平等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所学内容和专业
与自己的兴趣志向不相符,心理平衡受到破坏,学习
积极性消逝,陷于失望和痛苦之中。再次,理想中的
大学生活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有很大差距。理想中
的大学生活正如在高中时老师和家长所描述的那
样,轻松、自在、闲适,没有压力,没有考试,没有班
主任的管教,可以天天玩,甚至可以天天睡懒觉等
等。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才发现完全不是那样,上
课仍然要考勤,晚上仍然有晚自习,要参加期中考
试、期末考试,甚至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
为完成学分,除了必修课的学习、整天还忙于选修
课的学习,学习竞争依然激烈,导致大学新生在心
里对大学的美好想象破灭了,心理上难以接受,表
现出迷惘和失望。
1.2自我形象的冲突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
的一生会无数次经受自我形象的困扰,自我形象的
冲突也是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大学生处于人
生的过渡时期,也是容易出现自我形象危机的时
期。考大学的成功虽然使整体自我形象得到一定程
度的提升,但接下来又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多方面
的挑战。加入大学生体之后,进行自我比较的参
照系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良人
才,参照系的变化势必对自我形象造成潜在的冲
击。对于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人来说,这种问题
更加严重。因为这部分学生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摔
打,并且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拔尖或比较拔尖的人
才,就读大学后这种优势往往难以保持,很容易对
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
演讲等活动中,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爱好与特长的学
生来说,更是无所适从,自信心大打折扣。大量研究
已经证实,人对压力的感受与自我形象关系密切,
持肯定自我形象的人能更好地应付压力,对自我形
象持否定态度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由于自我形
象发生冲突,困惑加大,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1.3对大学学习方式感到迷茫。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
在短期内无法适应。大学课堂教育,在于基于教材
又脱离教材的原则上进行。特别是文科教学,很多
时候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于是很多同学
感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与高中时似乎脱节,对
老师所讲的都不太懂,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不适
应,感觉讲得太快,内容深而广。如果教师脱离课本
进行讲解,很多同学更是模棱两可,没有课本作依
据,抓不住重点。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更谈不上
收获,这对急于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是
无法接受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目标,得
过且过,这样被动的学习就只能是痛苦的学习,没
有动力就不可能学好。所以在思想上表现颓废,行
动上感到迷茫。
1.4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种种不适应。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数是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环
境,生活上就感到非常不方便。有的同学对自己要
洗衣、打开水、整理内务这些琐碎而无序的日常事
物感到烦躁。这些小事处理不好,对学生的心情、学
习和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另外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理
念和动机都建立在“个人”与“自我”的基础之上,在
这种极端“个人第一”“、自我第一”思想指导下,他
们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人际交际的准则,都是以自
身的利益为进退的。平常的生活中,他们想到的是
自己的得失,很少体谅周围人的感受,同学之间理
解与关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戒备与嫉妒,表现出
狭隘、孤僻、孤傲、自私、闭锁的心理特征。这种种的
不适应,使很多同学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摸
不着头脑。每天都在忙,又似乎没有什么收获,只能
是瞎忙。于是,有的同学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
卑心理由此而生,心理压力加大,也构成强大的压
力源。多数同学感到大学生活乏味、无聊。为了打发
时间,就沉浸在休闲娱乐中,荒废了学业,人也变得
肤浅、功利,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和文
化素质,这种压力是来自人性较深层次的压力,如
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将造成恶性循环,越积越重。
有同学如是说:学习上的压力没有高中时的大,但
精神压力却很大很大。
2对策思考
对大学新生面临的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要给予
足够的重视和指导,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
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和生活。
2.1对大学新生加强理想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
体现,它是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忘我奋斗的巨大动
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理想迷失,信念动
摇,就会丧失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何在
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困惑。教师担负着教书
育人的重任,应成为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在传授学生以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悉心地传播
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他们心中点
燃理想的种子。因此,对刚进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我们要利用授课时间、谈心方式等加强学生的理
想、信念教育。要及时注意观察个别学生的异常动
态,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毅力,从而积极地应对人生,树立崇高的理
想和坚定的信念。教育学生应以自己的价值目标为
坐标,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规划,那就是我到学校
来是为了什么,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怎
样去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个成功不仅仅
是财富上,更要体现在人格上,激励学生为了实现
理想可以克服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2.2要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掌握良好
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的实
质。学生在中学的时候习惯了老师的授课方法,一
时难以接受大学的授课方法是很平常的。而学生自
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大
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
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
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
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
会学习的人。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会
学生学习。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要落实“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知
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掌握检索、搜集、、
应用知识的手段则更加重要。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
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
理解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
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学到老师
所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学,学会怎样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当主角,要积极主动地学
习。要自己能提出问题,能自己解决问题,要有创
新。
2.3要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包括两个方
面。一方面要尽快适应大学的自主生活,让学生认
识到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是自己的责任,也是
对自己生活能力的锻炼,要克服依赖思想,自
己的事自己做,不能事事都依靠父母。要培养今日
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活
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在中学,很多同学没有住校,加之学习压力大,对集
体生活比较陌生,对同学关系也不太注重。进入大
学,也是进入了人际交往的高峰期,他们不仅表现
出对异性新的兴趣,而且对同性、同龄人也表现出
较大的交往热情。同一个寝室的人朝夕相处,由于
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条件、个人条件差异都会给
同寝室的人的交往带来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
时候表现为负面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地
从亲缘交往转向以社会交往的转变,让同学意识到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
的,是以真诚、理解、平等、宽容为纽带的。与同学交
往要能理解他人、要平等待人,不能斤斤计较,能容
他人之短。使学生明白并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
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2.4培养学生承受压力的健康心理素质。
压力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
个人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首
先应帮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转变看待压力的态度。
使他们了解压力,重视压力。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
离不开压力,回避压力无济于事,要积极地应对压
力,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并使他们明白,压力
并不总是坏事,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人的斗志,
增加做事的效率,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出个人
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当压力过重时使用适当的方
式进行宣泄和疏导,以此来缓解压力。其次将大学
新生心理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将心理健康纳入培
养计划。另外,广为开展体育锻炼,促使大学生参加
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获得身心的愉
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
询,增强社会支持,为压力提供疏通的渠道;加强人
文环境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科研、实践环境;改
进教学计划,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总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
育,使他们的大学生活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
端,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才,广大高校教师责无
旁贷。
[参考文献]
[1]周爱保.实验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邮电出版社,.
[3]董险峰.大学生活导航[M].:北大出版社,.
[4]杜艳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EB/OL]. .
com/2wxf/replyview--.html.-12-24..12.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