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是指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寄托作者心中抱负等为主题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倾倒了无数人,而唐代则是咏物诗的黄金时期。
1 初唐咏物诗创作特色
综观咏物诗的发展史,初唐咏物诗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上承齐梁咏物诗,下启盛唐咏物诗的帷幕。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人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将咏物诗歌从狭窄的宫廷推向了宽广的社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其中的部分咏物诗,托物寄兴,形神兼备,堪称是唐代咏物诗的精品,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席之地。
1.1 抒发积极人世的心志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秉承儒家思想,渴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初唐诗人自然也不例外。这种积极参政的意识,通过咏物诗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骆宾王的《挑灯杖》: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通过赋予挑灯杖以高尚的品格:虽然本性并不喜热,但需要作出奉献时却毫不畏惧煎熬,只愿将脂膏大放光焰。本诗表面上看写的是挑灯杖,实际上却托物喻志,象征诗人一腔报国的热血,表达了敢于献身的进取精神。
1.2 表现坚贞高洁的操守
初唐咏物诗人以气节自负,多选用明月、修竹等高洁的意象来自喻。如骆宾王的《玩初月》: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自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通过托月喻志,展示了诗人的刚直端正、光明磊落的品格。
2 盛唐咏物诗创作特色
咏物诗发展到盛唐阶段,已进入到成熟期。盛唐咏物诗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李白、李颀、岑参等人为代表,重主观凸现;另一类是以杜甫等人为代表,重形神兴寄。盛唐咏物诗以杜甫成就为最大,可称盛唐之冠。盛唐咏物诗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盛唐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以天下为已任的宽阔胸襟。咏物诗深深地刻上了盛唐时代的烙印,而且盛唐代表诗人的咏物诗作大都具备了咏物诗的艺术特性。
2.1 重主观凸现
主要以李白等人为代表,其咏物诗追求物象的自然之美与高远情怀,往往是寥寥数笔,神情俱现。李白是唐代以来第一位大量咏物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他的《天马歌》一诗很能说明他咏物的个性特点。此诗云:“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逸气稷稷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所描绘的天马形象,体物传神,纯以气象、风度和气势取胜。再如,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一诗,笔力雄劲,纵横捭阖,刻画虽然不工,但是神韵颇佳,极富意境。
2.2 重形神兴寄
主要以杜甫等人为代表。这类咏物诗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兴寄明显,感慨深远。家国倾覆之惨痛,都深深地渗透于咏物诗当中,政治倾向十分显著,而感情力量又极为深沉,思想内容显得博大坚实。杜甫青年时期所作咏物诗数量很少,而且诗风与李白咏物十分接近,代表作如《房兵哲胡马》、《画鹰》等,表现了盛唐人的慷慨豪情、浪漫情怀、灵动意境,是盛唐时代心理的自然流露。
3 中唐咏物诗创作特色
中唐诗人既在前期感受了盛唐的繁华富庶与雄伟气魄,又大都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凄惨悲凉与破落萧条,时代的盛衰在其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他们深感失落与痛心,这就导致咏物诗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那种昂扬进取的精神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忧虑嗟叹,自怨自艾的情绪,在咏物之中流露出盛唐所没有的忧伤,出现了大量的悲情咏物诗,而闲情类咏物诗数量较少。
3.1 抒发济世救民理想
部分诗人在盛唐时代养成了积极的人世热情,混杂着对开元盛世的追忆之情,使他们仍然不忘关心自己的理想,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等诗人就是如此,白居易的《红线毯》、 《紫毫笔》和韩愈的《双鸟诗》、《猛虎行)等,都是借咏物讽时政,嘲笑政坛上的势利小人,正是这一心态的反映,使他们的咏物诗以说理见长。由于诗人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咏物只是手段而已,而且在作诗以前就已假想会有一定的读者群。其强烈的济世救民意识,使他们无心留意于大自然的优美事物,而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理想,咏物成为他们用于起兴的借助手段。
3.2 抒写自我心灵历程
以孟郊、贾岛、李贺等为代表的这类诗人,躲在幽静的角落里作诗。痛苦的现实、独善其身的观念,使这些诗人在痛苦之后转向了自身,主动抒写自身的心灵世界。中国文人一直将政治生命看作人生的全部价值之所在,一旦这一价值无法实现,其内心就会无所适从。在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才华,而又无法施展的沉重压力下,生命中所积压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宣泄口。李贺是这批诗人的极端代表,他天才早熟、然而又体弱多病,理想与现实直接对立,惊人的才华难以得到赏识,其咏物表达就十分奇异与诡谲,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金铜仙人“东关酸风射眸子”、“忆君清泪如铅水”,《马诗》中马“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顽强生命力量一旦受阻,就会以一种反常变态的形式表达出来。李贺的生命欲望十分强烈,而其生命力又受到压制,只能在荒凉中寻求事物的别样色彩,在死寂的事物中表达生命的活力。
4 晚唐咏物诗创作特色
晚唐社会的政治更加黑暗,社会异常动荡,给诗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苦闷的阴影,晚唐诗人的社会心理也就愈加纤细敏锐,显得多愁善感,从而使晚唐咏物诗明显区别于前期的风格特征。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晚唐咏物诗既继承前代,又有创新,其在题材上的特色是所咏多为柔弱细微之物象。
4.1 咏弱小之物居多
动植物、自然物体在晚唐咏物诗中位居主体地位,可以说是对咏物诗传统的继承。从咏物诗的发展状况来看,晚唐亦以动植物为主流。但是晚唐不同于前的,是因为这一时期并不是咏阳刚壮大之物。弱小病态的动物,弱质易凋的植物,成为晚唐人的最爱。比如,马这一物象,在盛唐诗人的笔下,形象光采夺目,显得熠熠生辉,岑参的《卫节度赤骠马歌)、李白的《赤骝马》等都以昂扬奋发的感情赞美了骏马那神态轩昂的形象。而进入晚唐,马的形象急剧下降,所咏多为病马和死马,如曹唐的《病马五首》、罗隐的《病骢马》、杜荀鹤的《伤病马》等,以往豪迈自如的精神气概到这一时期已荡然无存,可以看出马这一题材在晚唐时的巨变,由此反映出晚唐咏物诗在题材上的显著特征。
4.2 所咏物象多具悲剧色彩
寒蝉、孤雁等物象早已被人们赋予了悲剧意味,而在晚唐时期又显得特别突出。比如,雁是孤苦形象的象征。南来北往的雁群,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南北大迁徙的途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天灾人祸之累,杜牧的《雁》:“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其最终结局十分悲惨:陆龟蒙的《雁》:“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其孤独寂寞的身影在天空中执著飞翔,时时传来的声声呜叫勾起了晚唐诗人的无限悲情。
5 结论
总的来说,在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繁荣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之后,咏物诗到了唐代,就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咏物诗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内容丰富、风格迥异,是对传统咏物诗进行扬弃后的产物。它既继承了风骚咏物重兴寄的特色,又承接了六朝咏物重刻画的风采,其创作特色突出表现为写形传神,可以说是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使咏物诗的发展达到了成熟的新高度。唐人咏物诗无论在体裁、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在咏物诗的发展史上,唐代咏物诗不仅出现丁一次量的飞跃,而且实现了一次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