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
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创业的文化和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创业,仅通过开设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创业是综合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实践,因此创业教育一定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借鉴MBA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学习和体会创业中需要的工商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在模拟创业练习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年一次,参加人数有限。各个学校可以在学院层次定期举办类似的创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硅谷的创业教父彼得·泰尔从2011年起,启动资助“20Under20”创业青年人项目,鼓励大学生退学创业。虽然我们不一定要鼓励退学创业,但这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在美国乃至很多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
激发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实验空间就像乔布斯家的车库,是创新创业的原始空间。因此,利用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空间很必要。这方面需要高校予以重视,出台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到科技园创办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我国的大学也能够像斯坦福等国外大学那样,在大学科技园中产生很多有影响的创新企业。
创业教育还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与社会加强联系,使更多的金融、法律等资源进入学校,为创业服务。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实践经验,这就促使学校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创新,使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走进学校,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到学校上课或任教。这也可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对一些学科的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