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一个地方啊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南部的青莲镇,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风景点,也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李白纪念馆于1962年李白逝世1200周年时开始筹建,1982年10月正式开放。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服务于一体。李白故居与李白纪念馆作为川人引以为荣的文化双璧,对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然而,“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这对瑰宝遭受重创。
李白故居景区建筑损毁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李白纪念馆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尽快把李白故居重现在世人面前,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恢复重建工作。李白纪念馆项目的性质是“重建”,内容复杂;李白故居修复项目的性质是文物建筑群“恢复”,以修复地震受损的文物建筑群为主,对地震破坏的文物建筑群“如旧修旧”,不需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李白故居的重建内容是:太白祠、陇西院、粉竹楼、名贤祠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建筑、围墙等维修以及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园林绿化、陈列布展的提升改造,太白碑林景区太白楼、清风明月园、广场、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声光设施、仿古建筑等维修及增设,牛雪樵德政坊维修加固及周边环境整治。
李白故居援建工程总占地面积7.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41平方米。其中,太白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陇西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粉竹楼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名贤祠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太白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清风明月园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李白纪念馆重建的主要内容是:大门、故园情及回廊、怀谢轩及回廊、太白书屋、第一陈列室、第二陈列室及积秀院、李白研究馆、明月村及3处厕所、晓雅斋等改造维修加固项目;香云、花雨、太白堂、诗苑(精品陈列室)、临江仙馆及长廊、听涛轩及长廊、问水榭及长廊等重建项目;办公区小院(太白书屋旁)拆除项目;李杜台、杜甫馆(诗圣堂)及杜甫雕像、新增工作用房及2处厕所(4A级)等新建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声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等改造提升项目。
其中,大门占地130平方米,上为仿唐式灰瓦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2间用3柱,建筑总高8米;大门之后的太白堂,占地625平方米,上为仿唐式重檐歇山灰瓦屋面,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4间用5柱,建筑总高14.5米;太白堂之后的杜甫堂为新增建筑,建筑占地426平方米,上为仿唐式单檐歇山顶,前面及临昌明河一侧为出悬山抱厦灰瓦屋面,主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5间用6柱,建筑总高8.27米;纪念馆最北端的临江仙馆占地385平方米,上为仿唐式重檐二层楼阁式灰瓦屋面;坐落于太白书屋右后的精品陈列室、附属陈列室及文物库房为新建建筑,建筑占地9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为仿唐式单檐悬山灰瓦屋面。
李白故居中许多古建筑结构多为木质。四川气候湿润、雨水丰沛,适宜白蚁生长繁殖,85%以上的古迹和景点遭蚁害。“5·12”特大地震后,遭白蚁之害的李白故居古建筑受损程度超过90%。如清建筑名贤祠、太白祠大门等处结构均为木质。施工中,修复人员发现,木构件外表看着好好的,但里面已是空的,轻轻一碰就烂。
为保持古建筑原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来的建筑材料,凡是白蚁蛀损不太严重的木质构件,修复中尽量使用。为防白蚁再蛀,所用木件都要放入专门的消毒池内浸泡,浸泡后在外表上刷防腐剂、桐油、油漆……凡是白蚁蛀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则以特殊的工艺处理。如清代建筑太白祠大门的两个檐柱,柱根被白蚁蛀空,无法再利用,施工人员就把糟朽部分锯掉,用同样的木材,经过防蛀消毒,和“健康”柱体连接,用卯榫结构固定,再用铁箍加固,最后对外表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重建的李白故居,不仅损于地震的太白楼、太白祠、太白碑林、陇西院等古建筑以纯正的唐式建筑风格重新展现,而且景区规模较前有所扩大,新增了包括16组雕塑小品、邀月台等景点。
重建的李白纪念馆,追求唐代园林风格,从大门到内部建筑都“将唐风进行到底”。毁于地震的太白堂、太白书屋、陈列室等建筑,一一重新站立。纪念馆大门高达8米,仿唐式灰瓦庑殿顶器宇轩昂。太白堂极富唐韵,两层阁楼式建筑在构件上采用隔扇门和直棱窗,从整体到细节都独具匠心。纪念馆新增的杜甫堂中,新落成的杜甫雕像同太白堂中的李白雕像遥遥相望,成为馆中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