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古人作伪的原因有哪些

2022-04-11 文化 93阅读
古人作伪的主观原因:
1)托古取重而作伪
厚古薄今,迷信圣贤的风气自古有之。一些人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如,儒家借重尧舜,道家追溯黄帝等。这种风气在战国秦汉间相当盛行,随之而来的就有了关于典籍造作的传说,如说伏羲氏作《易卦》,黄帝传《内经》等。西汉刘向父子校书,已经指出了这些传说中的典籍其实大多是战国时人托古假造的。尽管如此,这种风习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为政治目的而作伪
西汉后期到东汉初年,社会上骤然出现了一系列谶纬之书。《隋书·经籍志》揭示出谶纬之学始于王莽,为了达到篡汉的目的,伪造符命,利用谶言作舆论工具,从而开启了纬学之端。有时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之间斗争,也借用伪书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在“牛李党争”中,李德裕的门人用牛僧的名字伪撰《周秦行纪》来陷害牛僧孺,实现打击政治对手的目的。
3)为学术争胜而作伪
为维护学派的学说,伪造古书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如,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一代经学大师,曹魏时期,王肃想在其之外别树一帜,与其对立,不惜伪造典籍,《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道家为与佛教争胜,伪造了不少著作,如《老子化胡经》。
4)为名望或经济利益而作伪
作伪也是个别学者沽名钓誉的手段。隋文帝昭求遗书时,学者刘炫连续伪造了《连山易》等书上交朝廷获得重赏。刻板印刷术发明并普及之后,出版图书成为一项可以带来巨大利益的工作,刻书牟利就成为一些书商的生财手段。
5)无意的伪造
文字在长期的传写过程中发生各种性质的变化,如果有关作者的记载发生了讹误,后人又缺少必要的考察而造成作者的题署失实,则属于无意的作伪。又有,以为古书必应有作者,若未见署名则以书中所记为依据题其作者,反使该书为作伪。如,《周算经》认为周公是该书的作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