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人竞效之,曰梅花妆”。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里也有记载。其式是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后来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世间女子都学了起来,像《木兰诗》中木兰恢复女儿身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就是面部的贴花,又称花钿。
“梅花妆”后来有所发展,不只是黄色,还有红色绿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动物形,比如小鸟小鱼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渐渐不贴花钿了,但后来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的男宠张宗昌(就是那个“桃花六郎”)跟上官婉儿两人在武则天面前眉目传情,被武则天看到了,就用小刀投掷上官婉儿,刺破了她额头。后来武则天要在上官婉儿脸上用黥刑(黥面就是墨刑,用刺青刺字),上官婉儿求奚官居的刺字师用朱砂刺字,又求他把字改成梅花。刺字师怜悯她是个美人,所以在她额头刺了一朵红梅。上官婉儿回宫后宫女们都觉得她比以往更加美丽,所以纷纷效仿,又称“红梅妆”